词条 | 全真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7 全真道元代以后道教两大宗派之一。亦称全真教、全真派、金莲正宗。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于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全真庵,因以为名。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规定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和《孝经》为道徒必修经典。修行专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反对黄白之术,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主张道士出家,制定严格的清规戒律,经弟子丘处机的推动而进入全盛时期。成吉思汗召见丘处机,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因以广泛传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全真道道教流派。亦称“全真派”、“全真道”,为金世宗大定七年 (1167年) 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 (今牟平) 全真庵。其教义主要以 “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 为宗旨,故名。奉 《重阳立教十五论》,即认为凡出家者皆先须投庵,使身有依而心安,气神和畅;然后云游访师;并且精研药物,活人性命;剪除念想,以求定心;脱离心地,超离凡世。规戒甚严,不娶妻室,不饮荤腥,绝世欲,念心性。不尚符箓,不事烧炼,而与正一道有所不同,至元朝成为一大流派。后来有南北二宗之分,数十年后又合流,至清时衰落。 全真道又称“全真教”、“全真派”。元以后道教两大派别之一。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创于山东宁海(今牟平)。受佛教禅宗心性学说影响,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劝人诵读《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徒众马丹阳、丘处机等7人后称“北七真”,分创7派。丘处机曾受成吉思汗召见,受赐金虎符,掌管天下道事,使全真道达到全盛时期。元以后与张伯端所创内丹派“南宗”合流,至明清逐渐衰落。不尚符箓、不事烧炼,入道者须出家素食。 全真道亦称“全真教”、“全真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别之一。金大定7年(1167),王重阳创于宁海(今山东牟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又因重阳创教时自题庵名“全真”,故名。其门徒有马钰、孙不二、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广通等,后称“北七真”。该派杂糅儒、释、道三教思想,注重“全性保真”和“性命双修”的道德性命之学。认为人生来皆具“性命之真”,“性命之道”即是“全真”,即是达到精、气、神三者的统一。要保全“性命之真”,就必须出家修行。其修行之道,“以无为为本,以清净为宗”(刘愚之《重阳教化集序》),“绝名弃利”、“忘情去欲”,“内而修己”、“外而济世”,最终达到“返璞归真”的神仙境界。后分为南宗和北宗。王重阳之徒马丹阳、丘处机等七人称“北七真”,该宗不尚符箓不事烧炼,入道者须出家乞食。立教五十多年后广泛传播,盛极一时。南宗创始人为天台山张伯端,该宗亦不尚符箓、烧炼,但主张不必出家乞食。元以后与南宗合流,至明清尚有发展。主要典籍有:《磻溪集》、《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等。 全真道道教宗派,又称全真教,全真派。王重阳创于金世宗大定七年 (1167),该派认为三教同源,主张三教合一,把《道德经》、《孝经》、《般若心经》作为主要经典; 在修持方面重清修,不尚符箓斋醮与黄白之术; 在教规上规定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须出家住丛林。全真派支派较多,主要有依托纯阳帝君吕洞宾的纯阳派,重阳祖师开创的重阳派,属于北七真创立的有丘处机 (1148-1227) 的龙门派,刘处玄的随山派,王处一的嵛山派,谭处端的南无派,马钰的遇山派,郝大通的华山派,孙不二的清静派等。金元时著名道士很多,其中以王重阳弟子丘处机声名最为显赫,他的龙门派也最为盛行。早于王重阳的浙江天台山道士张伯端(紫阳) 开南宗一派,当时尚未有全真之名,因为南北派都重清修炼养,故后人分南北宗以相区别,元以后合流,至明清逐渐衰落。《金莲正宗记》称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该教五祖师。元中叶陈致虚撰《上阳金丹大要列仙志》,称刘海蟾传王重阳和黄凝阳二人,王传马丹阳等北七真,是为北宗;黄传张伯端,张的传人系南宗。 全真道亦称全真教、全真派、全莲正宗,与正一道同为元代以后道教的两大宗派。金世宗大定7年(1167年)、由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今牟平)全真庵。认为“识心见性”即是全真,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仿效佛教禅宗,主张“识心见性”,建立丛林制度。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元代大力扶植道教,成吉思汗曾召见王重阳弟子丘处机,赐予“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全真教乃广泛传布,盛及一时。明清后,逐渐衰落。全真教不尚符箓,不事烧炼,其道士须出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