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八分亦称“分书”。字体名。东汉的隶书。魏晋至唐,楷书亦称隶书,原先体势多波磔的隶书,就被称作“八分”。南朝宋王愔认为:“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对“八分”书体名称的来历,向来有不同说法。有的以为书体似汉隶波磔向左右分开,像“八”字分背,故名。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蔡邕变隶而为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近学者认为,指其八成是古体或雅体。 八分汉隶别名。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示区别。“八分”的释义不同,一说是写字的尺度,所谓“字方八分”,演变成书体名称。另一种说至东汉隶书逐渐定型化,形成为法度森严的标准字体。 八分八分属于隶书字体之 一,也叫“分隶”、“分书”,是汉代最规范的隶书。清·刘熙载《艺概》: “未有正书以前,八分但名为隶; 既有正书以后,隶不得不名八分。名八分者,以别于今隶(楷书)也。” 清·翁方纲《隶八分考》:“笔画平直,仍小篆而去其繁重者,隶也。因隶而加掠捺,八分也。” 八分没有小篆象形字的遗意,纯为抽象符号的新文字。结构呈扁方形,取横势。长的横、捺、挑笔更突出了扁横的结构特征。用笔不同于篆书,篆书以圆笔为主,八分则以方笔为主,变圆为方,变转为折,变弧线为直线。八分最有特点的笔画是波画,即 “蚕头雁尾”。八分是最成熟的隶书,汉桓帝、汉灵帝时期的汉碑,均属此类。 八分即“隶书”。魏晋至唐,楷书亦称隶书,为区别而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 八分清代满洲贵族的一种体制与待遇。清入关前,立八和硕贝勒,共理国事,各置官属,权势与义务相均,是为此制之始。其后定宗室爵位为十四等,自贝子以上六等皆入八分; 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入八分者得与满洲诸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随旗行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