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孙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7 公孙龙约前325—前250战国哲学家,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赵国人。曾做过赵平原君的食客。著作有《公孙龙子》。公孙龙认为,社会(实)混乱的根源在于概念(名)的乱用。他希望通过找出“名”的独立、确定的含义达到治国的目的(“欲推是辩以正名实化天下”)。这使他特别强调概念区分的绝对性(离)。公孙龙提出了很多著名命题。在“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中,公孙龙强调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的绝对对立。在“离坚白”这个著名命题中,他举石头为例,认为坚和白两种性质对石头而言是相互分离,互不包含的。坚是坚一类事物的共相,白是白一类事物的共相。公孙龙由此得出了一个本体论意义的结论: 白和坚这些共相可以脱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它们互相分离,却可以组合成实物世界。公孙龙的学说片面强调“离”,强调概念的区分性和差别性,否定它们的同一性,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诡辩。 031 公孙龙战国时期重要的名辩家。他对“名”和“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在中国逻辑史上可以说是最早的最深刻的。他说:“名者,实谓也。”又说:“名正则唯乎彼此焉”,这就是说“名”是称谓“实”的。一个名要专指唯一的实,彼之名要专指彼之实,此之名专指此之实,这样的“彼”、“此”之名就谓之“正”,与之相反则谓之不正。从逻辑理论上阐述正名原则的最早的就是公孙龙。公孙龙还大力提倡“白马非马”之说。他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他认为“马”的外延大于“白马”的外延。他又说:“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说明了 “马”的内涵少于“白马”的内涵,也揭示了马和白马这个概念具有属种关系。“非”是“不等于”含义。是白马包含于马而不等于马,二者不能混淆。当然公孙龙在《通变论》中也提出一些带有诡辩性质的命题,是不可取的。总之,公孙龙在先秦逻辑史上,第一个比较自觉地从逻辑理论的高度去探讨名实关系的问题,可以说是有贡献的逻辑思想家。 公孙龙约前320—前250战国时思想家,名家代表人物。传说字子秉,赵国人。为赵平原君门客。“诡辞数万”,人称“辨者之徒”。基本观点为“离坚白”。认为人的视觉与触觉互不相关,石之“坚”与石之“白”不可为一,因而“坚白石二”。又有“白马非马”说,认为“马”指其形,“白”谓其色,形与色不可为一,因而“白马非马”。强调“正名实”,割裂事物之属性与实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学说上源于春秋末期邓析。著作《公孙龙子》,今存六篇。 公孙龙生卒年不详传说字子秉,赵国人。战国时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在哲学上他着重分析了概念的规定性和差别性,对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他的名辨论题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著有《公孙龙子》,《汉书·艺文志》原著录十四篇,今存六篇。首篇《迹府》为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而成的传记,其余《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五篇,为研究其名辨思想的重要材料。作为理论性的文章,《公孙龙子》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