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车上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65 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中国人民的反对。四月八日 (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皇帝。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国是,并提出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 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这次上书冲破了清政府“士人干政”禁令,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改革的政治纲领,是资产阶级改革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因举人进京会试乘公车,史称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Gongju shangshu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首次爱国请愿活动。1895年3月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康有为赴京参加会试。4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遂联合在京举人聚集达智桥松筠庵,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 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富国之法, 包括钞法, 建筑铁路, 制造机器、轮舟,奖励制造, 办矿务,铸银,设邮政等; 养民之法, 包括务农,劝工, 惠商,恤贫等; 教民之法, 包括分立学堂, 开设报馆, 设道学(儒学)科等。又建议每10万户推举一“议郎”,供皇帝咨询, 讨论内外兴革大政, “三占从二, 下部施行”。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纲领已初步形成。《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又说500余)举人签名,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都察院借口 《条约》已签字,无法挽回, 拒绝代呈。但 《万言书》 已广为流传。此即 “公车上书”(汉朝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因以“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它是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 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行动, 虽然参加者均是举人, 社会阶层狭窄, 但联系广泛, 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公车上书Gongche shangshu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便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5月2日康有为趁入京应试之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1 300多人于松筠庵集会,联合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指出抛弃台湾将失全国民心,割地将召亡国大祸,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提出4项解决办法:❶下诏鼓天下之气;
❷迁都定天下之本;
❸练兵强天下之势;
❹变法成天下之治。即请求皇帝下罪己诏,处分丧权辱国大臣;迁都西安,以利再战;加紧练兵,将对日赔款移作军费;发愤变法,推行“富国”、“养民”、“教民”之法。康有为认为前三项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权宜应敌之谋,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他还建议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及改革官制。于每10万户中举一有才能之士为“议郎”,供皇帝咨询,“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凡内外兴革大事,筹事宜”。均由议郎讨论决定,2/3多数通过后,付诸实施,全体议郎每年更换一次。这次上书冲破了清政府的“士人干政”禁令,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改良的政治纲领。这次上书,都察院以清政府已在《马关条约》上签字,无法挽回为理由,拒绝接受。但它却在全国广泛流传,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联名上书,提出拒签条约、迁都再战、变法强国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已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公车上书

晚清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愿活动。因举人入京会试习称“公车”,故名。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康有为遂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十八省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于松筠庵会议,拟上公呈。四月八日(5月2日),十六省六百零三人联名将上书递到都察院,要求代呈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之祸,力主拒绝议和,明确提出挽救时局四策: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声言前三项为权宜应敌之谋,第四项方为立国自强之策,而变法维新重在富国、养民、教民。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签字,无可挽回为由,拒不代呈(一说康、梁原拟十日上呈,寻以主和者阻挠、恫吓,未能联衔投书都察院)。是书旋被刊刻传抄,广泛流布,遂使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迅速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公车上书

清末在北京应试举人给皇帝的一次上书请愿活动。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震动。5月2日,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应试的举人1300多人签名给光绪帝上万言书,痛陈“亡国无日” 的危险,提出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的主张,并认为前三项主张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权宜应敌之谋,最后一项主张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还提出了富国、养民、教民三项变法建议以及其他一些政治上除旧布新的具体措施。因汉代用公家的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故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上奏,但却在全国广泛流传。这是资产阶级改革思潮转变为变法维新运动的标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