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六味地黄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六味地黄丸

补养剂之一。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名地黄丸。熟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萸肉120克、茯苓90克、泽泻90克、牡丹皮90克。为末, 炼蜜为丸。兽医上常作为散剂或汤剂用。马、牛250~350克; 猪、羊50~100克。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肾阴虚。凡证见肾阴不足之形体消瘦、腰胯痿软、虚热盗汗、滑精早泄、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宜用。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 山萸肉养肝涩精, 山药补脾固精, 三药共用达肾、肝、脾三阴并补之功; 茯苓淡渗脾湿, 并助山药益脾, 牡丹皮泄肝火, 并制山萸肉之温, 泽泻清泻肾火, 并防熟地黄之滋腻。六药合用, 补中有泻, 寓泻于补, 相辅相成, 为通合开补之剂。
本方为补阴基础方。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可调节内分泌; 降低血压。适用于肝肾阴虚诸证, 如慢性肾炎、肺结核、周期性眼炎等凡属肝肾阴虚者。本方加知母、黄柏, 名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滋阴降火之力更大, 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加枸杞子、菊花, 名杞菊地黄丸(《医级》),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加五味子, 名都气丸(《医宗己任编》), 纳气平喘, 适用于肾虚气喘。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医级》),滋阴敛肺,用于肺肾阴虚。加柴胡、茯神、当归、五味子、名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治肾虚目暗不明。
《景岳全书》中的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亦可滋补肝肾,其滋补功能比六味地黄丸大。

六味地黄丸

中医方剂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药物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功效:滋补肝肾精血阴液。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盗汗遗精,潮热消渴,或虚火牙痛,咽干喉痛,小儿发育不良等。备注:可以丸改汤。加黄柏、知母为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力更大;加枸杞、菊花为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明目,治视物不清;加五味子为都气丸,补肾纳气,治气喘、呃逆;加麦冬、五味子为麦味地黄丸,滋补肺肾之阴,治咳嗽吐血等症。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方。原名“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组成。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及小儿囟门不合。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主治阴虚火旺而致的骨蒸劳热,虚烦盗汗等症;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主治肺肾阴虚而致咳嗽喘逆,潮热盗汗;加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能益肾明目,并治头晕耳鸣。上药均为常用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

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组成。主治
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视物昏花,腰酸腿软,盗汗遗精,五心烦热等。
❷消渴多饮,消谷善饥,身体日渐消瘦,舌红少津。西医学称之为神经衰弱、肺结核、高血压、甲亢、糖尿病、肾炎等,凡见上述状者,均可用之。每日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六味地黄丸
主要责任者: 余明哲等
责任方式: 编者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193 千字
页码: 1-231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R286
语种:中
定价:15.00
出版时间:2006-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难病奇方系列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共收录223条词条。
被引频次:4

六味地黄丸

方剂名,又名六味丸,地黄丸。宋代名医钱乙首创。熟地黄8钱,山萸肉、干山药各4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3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开不合等症。对肾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和改善肾功能的作用;还能改善植物神经系统和性腺功能障碍,使肝糖元增加,红细胞代谢恢复正常。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