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国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六国论》北宋苏洵撰。这是一篇史论散文,大约作于宋仁宗庆历四年至至和元年间(1044—1055)。文章分析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指出对敌斗争应注意的问题,借以讽谏朝廷,不要一味对外妥协退让、赂敌求安。此文显著的艺术特色是议论透辟周严,借古而喻今,针对宋廷对外连年纳贡的状况,文章首段以“弊在赂秦”立论,又用“不赂者以赂者丧”作为补充。以下两段分别从“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种情形的国家,来论证六国皆亡的原因,然后指出为国者不应被敌国的积威所吓倒。结尾一段,进一步影射现实,儆诫统治者,不要再重蹈六国败亡的覆辙。联系后来“靖康之变”的现实,文章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作者以六国覆灭的教训来讽谏宋朝统治者,可谓恰如其分。 《六国论》宋苏辙撰。本文系为应考而作的史论。它提出了战国时期六国为秦所灭是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的论点,阐述了韩魏两国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寄托了作者对政局危机四伏、朝廷屈辱求和的现实的隐忧与不满。文章论据确凿,明快畅达。它以秦与六国的地理位置及范睢收韩、商鞅收魏等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了秦或齐、楚、燕、韩四国谁得韩魏则谁得天下的道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全篇先怪六国灭亡,次为六国代计,再论天下之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秦与诸侯的对比描写、文章末段的笔锋频转,更使作品通俗易懂,纡徐委备。但过分夸大诸侯不和对六国灭亡的作用,则是作者的偏见。 《六国论》宋代散文。苏洵(1009~1066,字明允,今四川眉山人)作。载《嘉祐集》卷三。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苏洵举进士及茂才异等,皆不中,归而焚所有前写之文章,闭门苦读,遂通六经之言、百家之说。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再至汴京,通过欧阳修向仁宗荐其新著《几策》、《权书》、《衡论》23篇。官授秘书省校书郎。本文即《权书》10篇之一。文章申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旨在借古喻今。由于军队缺乏战斗力和对外战争的失败,宋朝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以来就一直每年向辽和西夏纳大量的绢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苏洵即针对这种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谏的。中段为六国画策,也是对朝廷委婉地劝说。文中以“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作为对敌上策,虽有局限,但也突出了不应以赂敌而求苟安,勿为敌人“积威所劫”,而应同仇敌忾、奋志图强。苏洵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纵横雄奇、恣肆峻伟,造语古劲简切,表现出作者政论文的特有风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