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六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六韬

P.3454。首尾残缺,存200行,约5000余字。卷中改字、缺笔避李渊、李世民讳,当为初唐写本。《六韬》系古代兵书,其传本历来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该残卷为文韬的一部分,残存23篇;举贤、利人、趋舍、礼义、大失、救乱、别贤、动应、守国、守土、六守、事君、用人、主用、大礼、启明、远视、明传、大诛、讵谏,又内容残断篇目亦阙者一篇、内容完整且有若干子目但无篇目者二篇。用以校读唐魏征《群书治要·六韬》和北宋元丰本《六韬》,异同甚多,尤能借窥原书本来面目。

075 六韬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因此书是以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尚的对话形式写成的,致相传为姜尚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认为此书无论就其内容(多处谈到骑兵作战)及文字结构看,绝非殷周之际所作。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书《六韬》残简看,虽残缺较多,但有文韬、武韬、龙韬等篇,可以断定成书不早于周显王时,不迟于秦末汉初,以周显王时比较接近。此书共分6篇,60章,近2万字。第一篇“文韬”12章,主要讲战前如何充实国力,做好战争准备;第二篇“武韬”5章,主要讲对敌斗争的策略;第三篇“龙韬”13章,主要讲军事上的指挥和部署; 第四篇 “虎韬”12章,主要讲在开阔地作战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篇“豹韬”8章,主要讲在狭隘地作战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六篇“犬韬”10章,主要讲步、车、骑等兵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的问题。此书是一部有价值的兵书,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为汉以后兵家所重视。宋元丰年间,定为武学必读之书。书中阐述的一些军事规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对研究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六韬

古代兵书名。传为周代吕望(姜太公)著。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篇名为,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先秦军队的训练、管理、编制以及行军、布阵、攻守、兵器、战具等,尽含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

六韬

兵法论著。六卷。又名《太公六韬》。旧题西周吕望撰,实为战国末期无名氏作品。“韬”本义“弓套”,引申作“谋略”。“六韬”即六篇秘密谋略。此书以太公(吕望,姜姓,字子牙)与周文王、武王问答对话的著述形式,阐述了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且又自成体系的军事名著。司马迁云:“后世之言兵……皆宗太公为本谋。”
今本《六韬》共六卷六十篇。卷一“文韬”,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等十篇。从周文王渭河巧遇姜子牙,两人以钓鱼为题展开对话开始,分析了商周牧野之战前的战略形势,阐发了以“仁”、“义”、“道”治国安民和以农、工、商“三宝”富国强兵的政治策略。卷二“武韬”,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兵道、三疑等六篇。具体论述“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全胜战略”思想,以及对敌实施谋略作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卷三“龙韬”,分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主要讲述军事指挥机构的组建、将帅的选择,以及兵力部署、通讯联络、侦察判断、战术运用等组织指挥问题。卷四“虎韬”,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详细讲述各种武器装备的运用方法,以及野战、攻城、火战、反攻、追击、突围等攻防战术。卷五“豹韬”,分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阐述在森林、山地、丘陵、河川、要隘等特殊地形,进行突袭、夜战、遭遇战等特种战斗的战术原则和方法。卷六“犬韬”,分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十篇。论述军队训练方法,车、步、骑各兵种的编制、特点,以及三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原则。
《六韬》“规模阔大,本末兼该”,内容非常丰富。最精采的部分是战略论。主张用兵要有高明的战略决策,集中统一的战略指挥,巧妙的战略伪装和战略佯动,要适时把握战略时机,正确选定战略方向。论述之详尽具体,先秦兵家无出其右。《六韬》继承发展了《孙子兵法》提出的“全胜战略”思想,认为要做到“上战无与战”,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后盾,并阐发了实施“伐谋”、“伐交”战略原则的具体办法,即以贿赂、腐蚀、麻痹敌国国君,分化、离间、拉拢敌国大臣为内容的十二条“文伐”措施。《六韬》在军事学术上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广泛而详细地论述了多种作战形式的战术原则和方法,以及军队建设、战场勤务等问题,其全面完备,在先秦兵书中绝无仅有。在政治战略思想方面,《六韬》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提出“仁之所在,天下为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认为战争是“禁暴乱,止奢侈”的手段,“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在军事哲理方面,《六韬》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提出了“极反其常”的命题,书中提出的许多军事观点都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上。
《六韬》充分吸收了孙、吴兵法和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它的问世,标志着先秦军事思想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宝库,垂范后世,成为历代名将最看重的古兵书之一。汉代戴德《大戴礼记》、陆贾《新语》、贾谊《新书》,以及曹操、杜牧注《孙子》等书中,都有不少引述《六韬》的语句。北宋神宗年间,被正式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是武学必读、武举必考的兵法经典。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起,凡注释、集解、评论《六韬》的著述多达近百,代表作有宋何去非《校正六韬》,明刘寅《六韬直解》,归有光、文震孟《子牙子评点》等。从十七世纪起,《六韬》先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据有关书目记载,仅日本研究译解《六韬》的著作就有三十多种。十八世纪后期,又在法国巴黎翻译出版。
《六韬》版本源流比较复杂。今本《六韬》即北宋元丰间删定的《武经七书》本,现存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刊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是现存最早的刊本,国内有上海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本。又北京图书馆藏清影宋抄本《武经七书》,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明清以来众多版本大都属于这个系统。另有属古本系统三种:一、竹简本,即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六韬》残简和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太公》残简,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前者有文物出版社铅印本。二、唐写本,即敦煌唐卷子本《六韬》残卷,共存二百零一行、二十篇,现藏法国巴黎国会图书馆。三、《群书治要》本,即魏徵编的摘要本,未列子目,无《豹韬》。这三种古本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一些不见于今本的佚篇和佚文。

六韬

中国古代兵书。传为西周吕望著。全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此书采用问答形式阐述了关于战争准备、对敌斗争策略、军事指挥、地形对作战的影响以及军事典章制度等内容。

六韬

中国古代兵书。相传为西周吕望所著,以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写成。学术界认为,它实际上是战国后期由某人托吕望之名撰写成的。韬有深藏不露的意思,《六韬》就是六篇(《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秘密谋略。按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它是“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的一部兵书。但也有丰富的军人伦理思想。主张以仁德待人:“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认为“义”和“道”是与“仁”互相联系的;“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能生利者,道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文师》)。《六韬》从道德、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审视战争问题。认为战争出现与政治道德堕落有关,表现为“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盈虚》),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导致周武王的伐纣之战。而官吏“不肖”“群邪比周”(《举贤》),也会引发“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上贤》)的战争;同时,经济实力薄弱,则会受到外来侵略。《六韬》重视将帅自身的品德修养。它认为,将帅有三种制胜的要则,一是“礼将”(守礼之将),善于约束自己,能做到“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二是“力将”(勇健之将),善于身体力行,“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三是“止欲将”(节制私欲之将),善于节制嗜欲,能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励军》)。这样,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鼓角声“则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则怒”。这并非是士卒愿意牺牲,乐于伤残,而是因为将帅深深地关怀他们,所以甘心尽力报效。作为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六韬》为历代帝王和政府所重视。宋代元丰年间被列入《武经七书》;并于光宗时列为《武经七书》的第一经,誉为兵家始祖。16世纪时,它被译成外文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六韬》论述的一般军事规律与军人伦理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六韬

六卷。旧本题周吕望撰。望姜姓,吕氏,名尚,亦字子牙。生卒年及籍贯皆不详。助周灭商,周武王尊其为师尚父。周成王亲政后,因功封于齐。其人多谋善断,长于用兵。故后人托其名而撰是书。是书之伪前人早已发其端。明代学者胡应麟曰:“《六韬》称太公,厥伪了然”,书中“《文伐》、《阴书》等篇,尤孙、吴、尉缭不屑道者” (《少室山房笔丛》卷三一《四部正讹中》)。《四库提要》云:“其文大抵词意浅近,不类古书。中间如避正殿乃战国以后之事,将军二字始见 《左传》,周初亦无此名,其依托之迹,灼然可验。”以上各家辨此书非太公作,诚为的论。然其书为先秦古书当无疑义,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六韬》残简,可以为证。所谓六韬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等六种用兵谋略。每韬为一卷,全书六卷六十篇二万余言。文韬十篇,篇名依次为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武韬五篇: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龙韬十三篇: 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虎韬十二篇: 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 、略战、火战、虚垒。豹韬八篇: 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犬韬十篇: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举凡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军事理论全都涉及。以武王与太公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论述,语言生动,有理有据,故素为后世所重。宋神宗元丰年间刻武学七书,列有此书,作为武学的教科书,明因袭之。可见其影响之巨。《六韬》刊本甚多,现存有清顺治八年 (1657)影宋抄本,藏南京图书馆。通行本有 《武经七书》本、《四部丛刊初编》本等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的影印本为最新本。

《六韬》

兵书。中国《武经七书》之一。相传周代吕尚(姜子牙)著。大概成书于战国时期。6编,60篇,2.6万字。第1编:文韬,12篇,讲作战前的准备;第2编:武韬,5篇,讲斗争策略;第3编:龙韬,13篇,讲军事指挥和布阵;第4编:虎韬,12篇,讲在宽阔地带作战应注意的问题;第5编:豹韬,8篇,讲在狭隘地带作战应注意的问题;第6编:犬韬,10篇,讲各兵种配合作战问题。通篇主要提出:乘敌之虚进攻,力求在运动中歼敌的战略战术。

《六韬》

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为周文王师姜尚(名尚,字子牙)撰,实为后人所著,约成书于战国晚期或秦汉时期。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卷。60篇。该书融军事与政治于一起,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统一的愿望。认为政治为本,军事为末,主张政治上胜敌。在战略上继承了 《孙子》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思想,追求 “全胜无斗、大兵无创” 。作战时提倡因情用兵,积极进攻,指挥专一,并论述了许多战术原则。书中还完整系统地论述了参谋机构和参谋人员的名称、职务和任务,对司令部组成人员和其职掌进行论述,这在古代兵书中极为罕见。书中还对攻防器具、通信联络以及各兵种的功能都作了具体论述。

六韬

中国古代兵书。传为周代吕望(姜尚)作。后人研究认为是战国时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它通过文王、武王同吕望的问答形式,阐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统一全国的愿望和军事思想。首先,它认为战胜攻取必先“国富”、“爱民”,要顺农时,薄赋敛,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其次,在战略上它期求“全胜无斗,大兵无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在实施进攻战略时其基本点是,通过“欲其西,袭其东”,以“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其不意”,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为了适应这一战略要求,它多方面地论述了对各种敌情,各种地形等不同情况的灵活处置。再次,它还保存了许多关于古代军事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历史资料,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