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兰州鼓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兰州鼓子

历史悠久的兰州鼓子,在兰州一带家喻户晓。兰州鼓子采用坐唱形式,联曲体音乐,由若干曲牌联套而成,有“引子”、“尾声”。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子、梆子、小铃为辅。兰州鼓子音域幽广,旋律清雅,起伏平和,适于表达喜、怒、哀、乐的复杂思想情绪。
兰州鼓子词, 目前搜集的约有1000多个段子。传统曲目以赞颂、祝贺、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景物描写为主,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思情曲,如《独占花魁》、《宝钗扑蝶》等;二是英雄曲,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木兰从军》、《岳母刺字》等。

兰州鼓子

简称“鼓子”。曲艺曲种。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其历史悠久。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宋安定郡(甘肃陇东一带)王赵德麟(令畤)始创商调鼓子词,用 ‘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鼓子”词不仅由宋词、元曲“诸宫调”演变而来,它和唐代的讲经、变文,还有一定的关系。其句式较自由,三至十字句均有。由一人坐唱,三弦、扬琴、板胡、琵琶伴奏。有的夹有说白。一般有“引子”、有“尾声”,由若干曲牌组成。曲牌有“罗江怨”、“太平年”,与北京单弦、四川清音、河南曲子、陕西郿鄠也都有密切关系。

兰州鼓子

原称兰州(皋兰)鼓子词,流行于兰州、皋兰等10余个市、县。源于宋代鼓子词,并受敦煌变文曲子词、诸宫调影响。吸收融合河陇地区广泛流传的杂曲子、民歌发展形成。现仍保留着宋代鼓子词的一人主唱兼说,以唱为主,伴奏者叠唱与伴和的形式。伴奏以三弦为主,配有扬琴、二胡、琵琶、笛子等。传统曲目有近千首,唱词古朴典雅。内容涉及历史、传奇故事、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及咏景、赞颂等题材。如《伯牙抚琴》、《献姣娘》、《唐王踏河》、《三顾茅庐》等,又分闺情曲(文)和英雄(武)曲两类。兰州鼓子的音乐非常丰富,有曲牌90多支,有曲牌连缀体,也有单曲反复叠唱的。早期兰州鼓子的唱腔是在头、尾中间插二、三支曲牌(相当于宋代“缠令”形式),至清光绪年间的繁盛时期,已发展成为头与尾中间插入30多支曲牌并可分行当说唱的大型连缀体曲式了。1949年以后,整理传统曲目,并改革创新编演了不少新曲目。

兰州鼓子

流传在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原称兰州鼓子词,简称鼓子。《兰州简史》中记载: 兰州鼓子是宋词、元曲 “诸宫调”演变而来的,和唐代的经文、变文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由此可证,兰州鼓子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繁荣于元、明之际。已搜集到的兰州鼓子曲牌约100多种,传统的鼓子词约1 000多个段子。这些曲牌各有特点,或悲壮凄凉,或喜悦和平,或抒情舒缓,不仅擅长表现各种生离死别,还善于表现各种英武气概。鼓子词的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在民间流传很广。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是清唱,坐着唱,没有动作,有些段子有道白,连说带唱,有的曲牌加帮腔。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辅以扬琴、月琴、二胡、萧、笛等, 同时用圆形“小月鼓”领头, 击节。鼓子词讲究合辙押韵, 音调抑扬顿挫。鼓子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有尾声,由若干曲牌联系而成。兰州鼓子有南腔,也有北调,它和单弦清音、郿鄠、曲子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解放后,兰州鼓子经过加工提高,已经登上舞台演出, 成为一种新型的曲艺艺术。

兰州鼓子

流行于甘肃兰州一带。有人认为它的产生以陕西 “眉户” 和北京 “八角鼓” 为基础,也有人认为它源于宋代的鼓子词。由一人坐唱,有帮腔。伴奏以三弦为主,还有扬琴、琵琶、二胡、月琴、笛子、箫等,以小月鼓击节。唱腔属曲牌体共50多支曲牌,分鼓子和越调两大系统。鼓子腔常用 〔鼓子头〕 作引子,〔鼓子尾〕作尾声; 越调以 〔越调〕 为引子,〔越尾〕结束。演唱者不操乐器,只唱不说,亦没有表演。唱法有文武两类,文唱称 “柔口” ,声音柔润纤细,适合抒情性的曲子; 武唱称 “刚口” ,多演金戈铁马的内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