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Guanyu zhengque chuli renmin neibu maodun de wenti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会后经过整理、修改、补充,于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全篇讲话分12个小题目,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有无矛盾的问题。指出“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广大群众一面欢迎新制度,一面又感到还不大习惯;政府工作人员经验也还不够丰富,对一些具体政策的问题,还应当继续考察和探索。这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人民群众对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其次,阐明了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他指出,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般是非对抗性的,但在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的一面;矛盾的性质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处理敌我矛盾用专政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方法,而且只能用民主方法。人民不能对自己专政,不能人民中的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专政。民主的方法就是历来运用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重要的是条件,看处理是否得当。再次,明确宣布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具体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了处理这些方面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强调了民主方法的极端重要性。经济上提出了从物质利益方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即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生产和分配,积累和消费,都要统筹兼顾。归根到底,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科学文化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篇讲话,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关头,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出并迫使人们认识和正确处理它的情况下,参照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的新的探索和科学概括,是毛泽东继创造了新民主主义学说之后又一重大创造。这篇讲话公开发表时,正值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毛泽东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讲话稿整理过程中加进了一些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主题是鲜明的。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愈来愈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和生命力。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guanyuzhengque chuli renmin neibu maodun de wenti

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经整理和补充,于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编入《毛泽东选集》第5卷。讲话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总结了我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指出我国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上来的重要思想。文章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只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加以解决。作者明确提出了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不同的两类矛盾”。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同,敌我矛盾主要采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则采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篇著作还通过对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真善美与假恶丑、乱子的二重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问题的具体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辩证法思想。该著作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它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经补充和修改,1957年6月19日发表。编入《毛泽东选集》第5卷。这篇讲话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讲话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它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但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即团结一批评— 团结的方法解决。此外还提出解决各个领域中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中实行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在科学文化领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行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的方针,并提出要逐步认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等等。这部著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来毛泽东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重要补充和修改。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和《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这部著作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著作。著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地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并提出了两类矛盾的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个总题目”的思想。讲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广泛深刻地论述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制定了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强调人人都要加强道德修养,“人人都要改造”,“永远也不能停止”,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指出要从六亿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要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揭示了民主自由的本质及其道德内涵。指出,民主、自由属于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历史上发生和发展的。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提出了政治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社会标准,即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这部著作关于道德建设的光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社会主义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著作名。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经整理、补充,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详细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系统阐述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 指出用专政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民族问题上, 强调了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些非对抗性矛盾, 对于加强各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讲话中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根本方法,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哲学理论著作。毛泽东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 (扩大) 会议上的讲话。后来作者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改,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讲话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1)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2) 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有两类,一类是敌我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 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方面。(3)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主要是分清是非,也就是民主的方法,即 “团结——批评——团结” 的方法。(4)对当时一些比较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讲话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对这场斗争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来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改,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方针的继续和发展。该文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不是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些矛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该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占了领导地位,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思想斗争不能采取粗暴的方法,只能采取细致的说理的方法,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发扬正确意见,克服错误意见,促进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该文还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探讨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指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部著作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是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文献。在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经修改后1957年6月19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共分12个题目,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1999年收入《毛泽东文集》第6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