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4.森林病虫害防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4.森林病虫害防治50年代以来,河北省林业科技人员不断对森林病虫害进行调查。对危害最严重的松毛虫、榆蓝叶甲、蛀干害虫、松苗立枯病、杨树腐烂病和枣疯病,开展了防治技术的研究。省林科所完成的梨黄粉蚜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990年获经贸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抗榆蓝叶甲白榆优良无性系选育及抗虫机制研究,1995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枣红蜘蛛为主的枣树病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1996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森林病虫害防治新中国成立以后, 开展了病虫害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 对柳毒蛾、 杨木蠹蛾、杨干透翅蛾的研究有所突破; 对柳毒蛾、青缘尺蠖、杨白蚧、杨牡蛎蚧等的化学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965—1974年, 进行了局部地区森林病虫调查。1979—1982年对7州 (市) 和53个国营林场进行了首次森林病虫害普查, 普查面积19.6万公顷, 采集昆虫标本33 539号, 病害标本2 820号。 据调查, 青海省有林木病害130种、 虫害412种, 危害林木的鼠类16种。 主要病害有烂皮病、 苗木立枯病等。 据1982年统计, 青海省病虫害发生面积18.87万公顷。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从1954年开始, 1960—1985年,年防治面积0.067万~1.33万公顷。 1992—1997年间全省年均防治面积2万~3万公顷。 1992年, 黄斑星天牛首次在青海省内发现, 重点开展了以杨树蛀干害虫天牛为主的防治工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