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养一斋诗话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养一斋诗话

诗论。清潘德舆(1785—1839)撰。十卷。德舆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举人,安徽候补知县。此编为作者晚年定稿,由徐宝善于道光十六年(1836)刊行。总三百二十五则。作者标举“诗只一字诀,曰‘厚’。”并释“厚”曰“深曲有味”,即重在诗意开掘,求抒发思想感情之深厚。针对性灵诗内容轻薄空疏而立论。主张“诗境贵质实”,“汉魏以性情时事为诗,故质实而有余味”。强调诗人应具有第一等之胸襟、志向、学识,主张先有人品而后有诗品,陶渊明其人即“先有绝俗之特操”与“忧愤”之气,其诗“后乃有天然之真境”。反对严羽《沧浪诗话》以禅言诗,以为“以妙语言诗犹之可也,以禅言诗则不可。诗乃人生日用中事,禅何为者!”此编论诗歌创作规律,颇有可取之处,然亦时有偏颇之见,对曹操、阮籍、陈子昂、王安石等名家评价亦欠公允。有道光十六(1836)年刊本,《清诗话续编》本。

养一斋诗话

诗话。十卷,附《李杜诗话》三卷。清潘德舆撰。潘德舆(1785—1839),字彦辅,一字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博学工文词,阮元为漕运总督,招之,力辞不往。清道光八年(1828)举人,十五年,补安徽知县。有《养一斋诗文集》二十六卷,《札记》九卷,《诗余》三卷。
徐宝善为《诗话》作序,称潘氏论诗“以《三百篇》为根本,以孔门之言诗为准则”。由此出发,《诗话》注重“诗品”出于“人品”,盛赞顾亭林诗“坚实”、“高阔”,乃出自深厚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气节,推崇诗史上的曹植、陶潜、杜甫的诗。由此出发,主张“诗品”与“诗教”相一致,发挥诗歌挽时运、补时弊的社会作用。《诗话》另一特点,即注重对历代诗话和当代诗话的评析。品骘的标准,首重思想性,因而推赏宋人黄彻的《䂬溪诗话》、张戒的《岁寒堂诗话》、明人方以智的《通雅诗话》,贬斥清人如施闰章《蠖斋诗话》、王士禛《渔洋诗话》、赵执信《谈龙录》、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沈德潜《说诗晬语》、袁枚《随园诗话》。同时对前人与今人论诗歌艺术的精到见解,也能给予肯定。
《养一斋诗话》大力维护儒家诗教之尊,与他身处嘉道之世,希冀济世匡时的志向相联系。作者敢于向名家、向时流挑战的批判精神,亦难能可贵。其师钟昌称许《诗话》大旨全在“美天下之风俗”,以及后来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极力褒扬潘氏论诗,可见《诗话》在清代的价值。
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收入郭绍虞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养一斋诗话

十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山阳 (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 (1828)举人。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未赴。著有 《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等。《养一斋诗话》是其论诗著作,成书历时二十余年。最初只是作者读诗析艺的札记,后来不断渗入变革诗风的意向,写作态度日趋严肃,成为一部论诗专著。潘德舆论诗表现出明显的保守倾向,标树诗教旗帜,提出诗教不能出圣教外,论诗首重诗人节操,欲以传统的儒家诗论扭转浮华诗风,使诗歌为封建政教服务。《养一斋诗话》在偏于保守的诗论中又含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作者提出了“柔惠且直”的“性情说”,推崇杜甫和白居易,主张诗歌干预政事、反映现实,这是其生活时代要求变革诗风的反映。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评述了自古以来诗人百余家,追溯源流,探究风格、品第高下、赏析佳构,乃至倡涉考订、指摘疵病。尊《诗经》为最高典范,推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为诗圣。《养一斋诗话》痛斥门户声气之习,对于宗唐、宗宋之分、格调与神韵、性情与学问之争,皆持折衷态度,取长补短、综其双美。《养一斋诗话》有道光十六年 (1836)原刊中箱本,共三百余则。今存其稿本 《说诗牙慧》十三卷。《养一斋诗话》后附作者《李杜诗话》三卷,其稿本《作诗本经纲领》今亦存。另外有郭绍虞 《清诗话续编》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