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内丹炼丹术的一种,相对于以丹砂等为原料炼成的“外丹”。其本质是今气功的一种形式,故隋朝苏元朗《旨道篇》云: “行气导引,称为内丹。”内丹借用了炼外丹的一些术语,例如,把人体某些窍位称为“鼎炉”,将精气作为“药物”,又通过调息和用意的“火候”烹炼,使之在体内形成一种可祛病延年的 “丹” 药。 内丹道教修炼方法之一。与“外丹”相对。以人体比作炉鼎,循行一定的经络,通过炼养,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为“圣胎”,即是“内丹”。唐末起,此说渐行。宋、金时全真道南、北宗力斥外丹,专主内丹。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要丹书。参见“外丹”。 内丹道教修炼方术。始于隋,但隋唐外丹盛行,内丹不著。至南宋,全真道南北二宋皆排斥外丹,使内丹术作为全真道的主要修炼术流行于世。内丹家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作炉鼎,以精、气、神为对象,掌握其运行方法,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而致长生。据内丹家解释,精、气、神是人体先天秉赋的,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炼丹要求以神驭气、炼精,使精、气合为“大药”。内丹家称神为阳,称精气为阴;对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分别以火、木、土、金、水命名。认为心在上属火,卦象为离;肾在下属水,卦象为坎;二者之间有一穴,约在脐下一寸三分处,名“气海”,或叫“下黄庭”、“下丹田”,就是炼丹的处所。炼丹就在于心肾相交,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以坎水济离火,使顺置的火水“未济”交成倒置的水火“既济”,上下交凝,即成圣胎,此称丹熟。炼内丹一般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与炼神还虚四个阶段。筑基是基本功,重在弥补人生劳累所消耗的先天元精、元气和元神,以达到精全、气全、神全。基础既固方可炼精化气,其法初步是贯通任、督二脉,即用意念的力量使精化气,复使气自会阴、尾间二穴上行达泥丸穴,再下降丹田,如此反复运转,称为“河车通”。炼丹忌意散,意散气则失控,势必升降失序,难于结丹。以神为用,养形炼精,进而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使气,神互化互凝,结成金丹,由此入无,重返虚空。内丹家对炼丹过程各有不同要求,一般分为三关:百日关、十月关和九年关。百日关是起点,重在行气和胎息;十月关重在结圣胎,九年关则圣胎灵,成仙成道。内丹家以《参同契》和《悟真篇》为主要丹书。此外,著名内丹著作有张伯端《金丹四百字》、石泰《还源篇》、薛式《复命篇》、陈楠《翠虚篇》,及陈致虚《金丹大要》等。 内丹道教修炼法术炼丹的一种。与“外丹”相对。《通幽诀》:“气能存生内丹也。”即把人体当“炉鼎”,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据说可使精、气、神凝聚结成“圣胎”,即“内丹”。宋、金道教南宗、北宗,主修内丹,斥外丹。苏轼《送蹇道士归庐山诗》:“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陈师道注:“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 内丹道教修炼方术。谓不假外物,炼气成丹。修炼者以人身为丹鼎,以身中精气为药物,以神为运用,在自己身中烧炼,使精、气、神聚凝不散而成“圣胎”,即内丹。道教中人相信内丹成,可以离人体而分身,可以成仙。道教提倡炼养内丹,大致是在隋唐以后,在宋、金时,兴起了以炼养内丹为主的道教全真教南宗和北宗,其口诀旨归,不外《参同契》 与《悟真篇》。《道藏》 中收藏论内丹书有一百二三十种。著名的有《入药镜》、《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大丹直指》等。内丹与我国古人生理卫生、医学有一定关系,可以认为是一种气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