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42 军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唐代在边兵戍守之地设军、守捉、镇、戍。所任将领、军和守捉的称使,镇和戍的分别称镇将和戍主。宋代军为行政区域,有隶属于路,与府、州相当,和隶属于府、州,与县相当两种等级。 军战斗集群名。军队的建制。古时战斗用车。军驻,则以车为围墙,立营。军行,车在中道,人马分其左右。故军字以车与冖而成字。《说文解字》: “军,圜围也。4000人为军。从车,从包省。” 《经籍撰诂》: “军:围也。4000人为军,2500人为师。字从勹音补交,反包车为军; 币自为师,皆字意也。” 《国语·齐语》: “管子于是制国: 5家为轨,轨为之长; 10轨为里,里有司; 4里为连,连为之长; 10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 5家为轨,故5人为伍,轨长帅之; 10轨为里,故50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 4里为连,故200人为卒,连长帅之; 10连为乡,故2000人为旅,乡良人帅之; 5乡1帅,故万人为1军,5乡之帅帅之。” 军我国古代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根据周礼,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军战车五百辆,一万两千五百人。春秋时各大国设有上、中、下三军,后来晋、吴等国扩至五军、六军。齐国以五人为伍,十人为小戎,四小戎为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一军万人。唐于设兵戍守之地置军。《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初在边境都督府、节度使辖区内置军,如范阳节度使即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等九军。安史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今河南开封)则置宣武军。军使品秩与剌史同。北宋承五代、后周旧制,以军为第二级军队编制单位。按照正规编制,十军为一厢,但亦有军上不设厢者,故番号稍有不同,如龙捷左厢第六军同效顺第一军之别。按照规定,北宋一军辖五指挥,应有二千五百人,然而实际上不少军的指挥数高于标准编制,甚至有十指挥。如宋真宗晚期,殿前司马兵骁骑军,宁朔军,骁胜军,步兵左、右虎翼军,神勇上、下军,宣武上、下军,广勇军和侍卫马军司的云骑军、武骑军以及侍卫步兵司的左、右虎翼军等,都是每军十指挥。北宋军一级统兵官每军各有军都指挥使一员,而以军都虞候为副。北宋后期,形成了军、将、营、都新的四级编制,则军为一级军队编制单位。其统兵官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同统制、和统领等只是临时的差遣,而非正式的军职。南宋各屯驻大军普遍有军、将两级编制,而以军为第一级军队编制单位,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北宋的厢。其统兵官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等。有的军只设统领。军一级有时也设都统制。兵力自数千人至万余人不等。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后来召募的士兵称“兵”。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守仁更改兵制,规定二十五人为伍,二伍为队,四队为哨,二哨为营,三营为阵,二阵为军。军设副将。 军❶见“守捉”。 军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设上、中、下三军,小国设二军或一军。一军1万人。晋、吴等国曾扩增到五军、六军。后世历代沿用,为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人数不一。 军由若干个师、旅及战斗、勤务保障部(分)队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区(方面军)。为高级战术兵团。 军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春秋时齐国以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韦昭注:“五乡,每一军为五乡也。乡帅,卿也。万人为军,齐制也,周则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