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业区位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业区位论nongye quweilun

关于农业空间分布的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J.H.杜能。1826年杜能出版了《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书中根据他多年亲自经营农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农业布局模型。杜能在著作中把他所研究的对象假定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❶孤立国是土地肥力、气候条件处处相等的均质平原,这个孤立国又有一个中心城市,农产品以中央城市为主要销售市场。
❷孤立国内设有通航河流,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依靠一种交通工具——马车。
❸农产品的运费与运量和距离的乘积成正比。
❹农作物的经营以牟取最大利润为目的。
❺农业地区为荒地所包围,这些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世隔绝。
杜能认为利润(P)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输费用(T)等三个因素决定的。如果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P=V-(E+T)。通过以上公式的应用,杜能得出如下结论:❶不论地块与中心市场远近,只要它用于种植某种特定作物,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之差(V-E)恒为常数。但如果改变了地块上作物种类,则(V-E)的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❷运费(T)是决定利润(P)大小的唯一变量。当任何一种作物的种植区扩展到距中心市场太远时,以致运费支出大于或等于市场价格与成本之差时,利润就会降低到零。因此以中心市场布局作物时,各种作物的范围与城市的距离都不得超过由T=V-E确定的极限,即d(距离)=(V-E)/t(运费率)。
❸两种作物分布圈的实际界线并不取决于其中任何一种作物的最大种植极限,而取决于在同一地点种植不同作物的比较利益。以上述理论为依据,杜能提出了环绕城市分布的6个同心环圈:第一圈为自由耕作圈。以生产蔬菜、牛奶、鲜花为主,并包括可运性小,易腐败的其他农产品,如供奶牛食用的新鲜苜蓿和牧草。此圈又可划分内外两层。内层紧靠城市,主要发展鲜嫩易腐蔬菜,特别是温室栽培业,以及鲜牛奶生产,为节约用地,乳牛采用圈饲。外层为饲料种植圈,主要生产比较易于保管和运输的土豆、芜菁、洋白菜和内层所需的苜蓿。这一圈在经营方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强度高,靠多劳、多肥强化土地利用。这是因为,此处具有接近市场的优势,农场主倾向于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牟取更大的利润;此处劳动力充足,又可从城市获得肥料,农民收入高,农田基本建设好,具备集约化经营的条件;本圈地租很高,集约化经营是提高收入的唯一出路。第二圈为林业带。杜能时代,木柴是唯一燃料,城市居民做饭、取暖都靠薪柴,用量相当可观。由于木材体积大、可运性小、运费高,并且市场价格又不能太高,故木材生产不能在远距离分布。第三圈为农作圈。生产谷物、土豆与牲畜。既要考虑相当数量的商品粮,也要生产足够的饲料发展畜牧业。为了能保持较高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需要不断保持和提高地力。为此实行六年轮作制。第四圈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特点是经营比较粗放,轮作中增加了牧草比重,并且出现了休闲地,一般采取七年轮作制。第五圈为三圃农业圈。土地三分之一种燕麦,三分之一种黑麦,三分之一休闲。经营较粗放,靠广种薄收和低地租增收入。第六圈为畜牧业圈。由于距离中心市场太远,运费太高,种粮食到市场出售已无利可图。除种植少量粮食作物供人、畜食用外,其余土地用来放牧和种植牧草,向市场提供畜产品和乳制品。
杜能理论不仅阐明市场距离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而且确立了农业地理的两个重要概念: 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 优势区位都是相对的。因此杜能被推为农业布局学的奠基人,此后一直有许多西方学者致力于学习、完善杜能这一理论。此理论的缺点是把引起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类型的地区差异和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统统假设为到处一样的常数,单独考虑市场距离的影响,从而得出经济地租与市场距离的函数关系,与现实有一定距离。

农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创立的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理论核心是:愈接近城市,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愈高;价值大,商品率高或不易长距离运输的农产品的生产,应布置在城市附近。

农业区位论agriculture location theory

研究农业生产类型随农业区位而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理论。最早而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德国经济学家屠能(Johann Heinrich vonThünen,1783~1850)于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一书中提出的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他在一系列理论假设条件下,认为土地利用类型,完全依赖于距中心城市(市场)的远近。某种农产品在某一距离上能够实现最大利润,但随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大,当达到某一临界点时必将被另一种利润更大的产品所取代。这样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6个不同的农业地带,即:第1圈为自由农业带;第2圈为林业带;第3圈至第5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地带;第6圈为粗放经营的畜牧业带;再外则为未耕荒野。这种生产分布通常被称为屠能圈。该学说提出之后,许多学者对其不断进行研究和补充,但都是以屠能的理论为基础,并承袭了同心圆模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