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划nongye quhua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对农业区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区划片过程。农业区划的目的是为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农业区划遵循如下原则:表现性与发生性相结合;区内一致性与区外差异性相结合;制约因素、发展方向与改造措施相同性相结合;农业区与经济区界线相结合;坚持农业区划的科学性与适当照顾行政界线相结合。农业区划类型有:❶农业资源区划。这是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区划片。包括农业气候区划、水文和水文地质区划、农业地貌类型区划、土地类型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农业自然灾害区划等。在单项区划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农业综合自然区划和农业资源保护区划。单项区划的任务是揭示各自然要素的质和量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和组合状况,为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提供依据。农业综合自然区划是综合评价各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估计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大小和可能的经济效果;研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途径和必须采取的技术经济措施,研究各自然区农业结构的模式。 ❷社会经济和技术区划。其中农业社会经济区划还包括:农业劳动力质和量的区划,农业产品供销区划,农产品的加工区划,农产品的运输区划,农业经济收入区划,农业投入分区等。农业技术区划包括:农业教育、科研和农业科学试验网的区划,农业水利区划,农机分布区划,土壤改良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划,土壤肥力等级区划,耕作制度区划,品种改良和种植方式的区划等。社会经济和农业技术区划着重研究农业社会再生产的基础、水平和潜力。 ❸农业部门区划。即按农、林、牧、副、渔五个部门及其品种的区划。由于上述部门各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对经济、技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而它们的分布地区也有差异,农业部门区划揭示各地区内对该部门适宜生长的程度,划分宜生长区和限制生长区,为调整生产布局和采取其他农业措施提供依据。 ❹综合农业区划。在各专业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发展战略和布局原则作出的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特点相似性分类归片划出的农业区划。各区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结构和商品基地。我国农业区划分为三级:一级是根据自然和经济特点和农业生产结构的相似性作出的,为全国性农业区划;二级是一级区划的再划分,是省内农业区划。三级农业区划为二级农业区划的继续,以县为单位。农业区划的方法一般采取因素重迭法和聚类分析法。 农业区划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在全国或某一地区范围内, 根据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生产上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和差异所进行的区域划分和综合研究。农业区划工作是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划分依据与方法, 把一定的地域范围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或等级的农业区, 分析各区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特点、布局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指明各农业区生产发展方向及其建设途径。农业区划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手段, 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和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的重要依据; 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发挥地区优势, 实现农业决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产生和发展 中国农业区划的雏型, 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 曾把当时全国的领土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对各州的境域、山川、土壤、物产、交通、田赋作了记述。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根据农业自然条件特点, 将国土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4个区, 后来又细分为11个区。但农业区划作为一个科学名词的出现,其历史迄今不到200年。18世纪末叶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地理学家、农学家和农业经济学家先后进行过农业区划研究。苏联十月革命前已有不少学者开展过农业区划工作。1818年阿尔谢尼耶夫(К.И.Арсениев)根据气候与土壤的特征把俄罗斯划分为10个“经济区”。这是俄国最早的农业区划尝试。从农业区划的种类看,当时不仅有以某个生产条件、某一农业部门、某种作物或牲畜生产的空间差异作为划分对象的区划, 也有局部地区或全国性的农业区划。例如, 由约纳逊(O.Jonasson)等人撰写、曾经连载于美国《经济地理学》季刊长达19年(1925~1943)的世界六大洲农业区域,便是这种农业区划。在理论与方法方面,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屠能 (J. H.von Thunen) 于1826年发表的《孤立国与农业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一书中, 提出了按照最大利润原则来配置农业的理论。以后为艾瑞保(F. Aereboe)、布林克曼(T. Brinkmann)等人所继承, 并发展成按照农业经营制度和农业 “区位”来划分农业地带的学说。这一理论流传最为广泛,影响也较深远。1899年德国恩格尔布雷许特(H.Engelbrecht)提出根据农作物、牲畜及其他农业部门在地域分布上的集中趋势或地域内的优势来划分农业区。后来, 美国的贝克 (O.E.Baker) 采用类似的方法, 把美国本土划成14个农业区。列宁是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研究农业区划的人。他在1899年写成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把俄国划分为四个农业区和几个专门化区, 对每个区的农业生产特征、专业化形成过程、农业生产结构等作了详细的分析, 为农业区划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法国、日本、意大利、瑞典、加拿大、印度等国也很重视农业区划, 但多沿袭德、美、英等国的理论和方法。 欧美农业区划的理论和方法,约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一些主要的地理学家、农学家进行了省的或全国性的农业区划、农业部门区划或农作物区划。但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多数未能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中国真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区划,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进行的三次规模较大的农业区划工作。特别是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的一次农业区划,制订了《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绝大多数省、市、县也相继完成各种农业区划报告或方案的编写。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不少进展。在农业区划的性质上,由过去只作为一项科学研究项目,发展成为指导和规划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在农业区划的内容上,突破了原来的“调查始,区划止”的狭隘概念,发展成为“调查——区划——规划——实施”的一整套工作程序;在农业区划的任务上,从过去只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发展到为农业再生产全过程服务,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服务。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农业区划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基本任务 包括阶段性任务和经常性任务。阶段性任务主要是摸清农业资源,进行分类区划,分区论证农业发展方向和提出关键性措施。经常性任务是:❶组织和推动有关部门搞好农业资源的补充调查和动态监测,掌握各种农业资源的消长变化规律和趋向; ❷组织和协调有关单位,搞好农业区划成果的应用; ❸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对农业发展的一些全局性、关键性、综合性的重大问题,如对区域性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区域规划与区域开发进行专题调查和研究; ❹根据区划的应用项目,选点进行试验、示范和组织推广; ❺系统积累、储存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资料、数据、图件,提供资源信息。 分类体系 按对象的性质区分,一般包括:农业资源调查、农业自然区划、农业部门区划(见农业部门区划)、农业技术改革区划(见农业技术改革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见综合农业区划)等。除综合农业区划外,每类区划又可细分为若干单项性区划。例如,农业自然区划可分为农业气候区划、土壤区划、水文地质区划等。农业资源调查是农业区划的基础。综合农业区划是农业资源调查和各单项农业区划的有机综合,是整个农业区划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按区划的范围和等级分,包括全国性农业区划、省(市)级农业区划、县级农业区划。它们构成一个由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区划系统。下一级区划是上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一级区划是下一级区划的指导,上下衔接,彼此参证,分别为国家、省(市)、县的有关部门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发展服务。 分区依据和指标 农业区域划分的依据取决于划区的目的和任务。不同性质、不同地区和等级的农业区划有不同的划分依据。不论哪一种农业区划都应该以区内特征的相似性和区间特征的差异性作为区域划分的基本依据。对于农业部门区划和农业技术改革区划以及综合农业区划来说,为了便于区划工作的进行和区划成果的应用,还要求保持一定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完整性,作为农业区域的组合单元。农业区划的种类不同,区域划分指标体系也各异,其中有主导指标与非主导指标。任何一种农业区划都要选取最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指标来分类划区。 方法 农业区域划分的方法主要有:❶主导指标法。即从各种定量的划分指标中找出最能反映农业综合地域差异的指标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区的办法。主导指标因区划等级和地区不同而异,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定,并与一般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❷综合法。在综合分析农业的条件、结构、历史、现状与远景发展等因素对形成农业地域差异的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分区的方法。 ❸套叠法。把各种主要的单项区划图的分区界线转绘于同一张地图上或分别绘在同一比例尺的透明地图再套叠,然后取大多数单项区划界线比较吻合的走向作为农业区域的分界线。 ❹类型法。在划分农业生产类型的基础上,按“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进行适当归并而分成不同性质农业类型区的方法。 ❺经验法。主要参照当地以往分工分片指导农业的习惯进行分区的方法。 ❻数学法。应用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法,扬弃交运算法、线性规划法等进行分区。以上这些分区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应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同时运用几种方法,取长补短,相互印证,以减少或避免主观随意性,提高分区的科学性。 步骤 农业区划的种类和等级不同,对工作粗细程度的要求不同,工作的步骤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❶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区划队伍,培训农业区划人员,制订农业区划工作计划,搜集、整理已有的文字资料、统计资料和图件资料,备好有关的工作底图,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以及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 ❷室外调查。一般包括典型调查、线路调查和普遍调查。这是农业区划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区划质量的关键。 ❸室内分析研究,提出研究成果。即将前两个阶段所掌握的大量资料整理绘制成各种分析图表;研究确定农业区域的划分依据和指标;修改和校正最初的分区草案,分别研究各农业区的条件、现状、特点和关键性、战略性措施;着手编写区划报告和绘制区划成果图件。 ❹成果的审定、验收和应用。审定的方法一般先由区划领导机构组织专家、学者讨论,然后送请上级主管业务部门审查定稿和验收。验收的标准,主要是基本查清农业资源,并作出评价;对区划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地域差异有了基本认识,划出若干农业区或类型;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扬长避短, 发挥地区优势的建议; 对当前农业增长的关键措施及今后的发展途径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区划成果的应用是农业区划工作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的途径很多, 如用于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建立各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以及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开展农业自然资源动态监测, 提供信息, 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 引导农民选择经营项目和经营重点等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区划的研究正向农业类型的研究深化, 有的从农业地域变化的综合观点进行区划, 更多的国家则采用现代化的区划手段和先进技术, 如利用卫星和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 借助电子计算机处理区划数据, 采用自动化技术制图, 运用系统分析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以评价和预测农业区域发展的合理性。 农业区划Nongye quhua根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对农业区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区划片过程。是研究农业地理布局的一种重要科学分类方法。农业区划目的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为实现合理的农业地域分工提供科学依据。农业区划遵循如下原则:❶区内特征一致性与区间差异性原则; ❷农业区与经济区界线相结合; ❸坚持农业区划的科学性与适当照顾行政界线相结合。区划类型有:❶农业资源区划。这是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区划片。包括农业气候区划、土壤区划、水文区划、农业地貌类型区划、土地类型区划、植物区划、农业自然灾害区划等。在单项区划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农业综合自然区划和农业资源保护区划。单项区划的任务是揭示各自然要素的质和量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和组合状况,为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提供依据。农业综合自然区划是综合评价各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估计在一定自然环境下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大小和可能经济效果,研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及各自然区农业结构模式。 ❷社会经济和技术区划。着重研究农业社会再生产的基础、水平和潜力。社会经济区划包括:农业劳动力质和量的区划,农业产品供销区划,农产品加工区划,农产品运输区划,农业经济收入区划,农业投入分区等。技术区划包括:农业教育、科研和农业科学实验网的区划,农业水利区划,农业分布区划,土壤改良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划,土壤肥力等级区划,耕作制度区划等。 ❸农业部门区划。着重研究农业各部门或农作物的生态适应范围、生产布局特点及其地域分布。 ❹综合农业区划。在各专业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发展战略和布局原则作出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相似性分类归片划出的农业区划。各区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结构和商品基地。我国农业区划分为三级:一级是全国性农业区划,即根据农业自然、经济特点和生产结构,农业发展方向的类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分为几个大的地域单元,划分出全国一级综合农业区划;二级区划是一级区划的再划分,是省内农业区划;三级区划是农业二级区划的继续,以县为单位。 农业区划按自然经济条件、生产状况及不同发展方向,对农业生产进行的地域划分。如稻棉区、水产区、茶果区、蔬菜区、畜产区等。一般由全国、协作区及省、县分级进行。可区别为现状区划和远景区划两类。
农业区划按照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方向、增产途径的地域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保持一定级别行政区划的完整性等原则,把一定区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的农业区域体系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工作。 农业区划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依据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对农业的区域划分。即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按照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和保持一定行政区界完整性的原则,把全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农业区域;并分析研究各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布局现状和存在问题,指明各农业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其建设途径。农业区划既是对农业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方法,又是实现农业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农业区划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地域分布规律,把市、地、县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农业区。查清资源、搞好区划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用严格科学态度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农村宏观决策和管理、发展商品经济的前期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坚持从实际出发,由粗到细,粗细结合,逐步深入的方法,坚持为调查服务,为规划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1979年开始,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先后动员组织3万多名科技人员和干部进行大规模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完成了7个资源条件区划、1个农业综合区划、16个部门及产品区划,完成全省农业资源数据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资料、数据、图件和区划成果报告。1986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先后开展和完成省、市、县三级的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四川盆地、攀西地区列入全国农业发展重点区域。首批规划秦巴山区四川部分经济开发规划现正在实施中,五陵山区四川部分经济开发规划也将开始实施。同时,开展全省 “四低、四荒” 资源调查及盆地河滩地、馒头山资源开发研究。目前,正按全国资源区划办的要求开展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区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工作,开展20个全国网点县的农业资源经济信息动态监测工作,开展农用地资源分析评价和名、优、特、新农产品资源的研究和报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