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业生产经济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业生产经济学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conomics研究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原理与方法的学科。它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于近代形成并完善起来。但它的一些基本原理, 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已开始形成。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它是最老的一门农业经济学科。英国农学与农业经济学家扬(A. Young,1741~1820年)在1770年发表的《农村经济》一书中,就提出了生产因素的合理配合、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等问题,以许多篇幅论证了经营大规模农业的优越性。德国农学家与农业经济学家泰厄(A. D. Thaer,1752~1828)于1809~1812年间陆续发表所著《合理的农业原理》, 指出: 经营农业的目的不只在于取得高产,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泰厄的学生屠能 (J.H. Thunen, 1783~1850) 在其主要著作《孤立国》(1826)中首先阐述了运用边际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为近代农业生产经济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布林克曼(T. Brinkmann,1877~1951)于1914年发表《农业经营经济学》一书, 重点阐述了农业生产集约度、农业经营制度与农业配置问题。1917年, 另一个德国农业经济学家艾瑞保(F.Aereboe, 1865~1942)发表《农业经营经济学概论》一书,以较大篇幅论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问题。指出农业经营单位内部各种因素之间有互相竞争的关系, 也有互相补充的关系; 在外部条件, 特别是价格的影响下, 经营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报酬递减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农业生产经济学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conomics研究在农业部门中生产对象、生产方法和生产数量的经济学科。属于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函数、成本函数、资源与产品的关系、资源与资源的关系、产品与产品的关系、最低成本与最大利润决策、线性规划法的应用、生产规模的确定等。阐明如何根据市场信息,包括产品市场和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确定产品生产目标;运用资源之间、产品之间及其相互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与成本、收入和利润的经济关系进行边际分析;确定资源的最佳投入量、最佳投入组合,最佳经济规模和产品最佳组合以及产品与资源的最佳购销时间和市场等问题。其特点是把经济理论与数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经济分析,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式,为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工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