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村经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村经济》Rural Economy近代早期西方关于农业经营理论的重要论著。又称《农村经济论》。作者阿瑟·扬(Arthur Young,1741~1820)是英国杰出的农学家和经济学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任英国农业国内改良委员会(Board of Agricultureand Inter Improvement)书记多年。创刊并主编《农业纪要》(The Annals of Agriculture and otherUseful Arts,1784~1815,总计60卷)和《各州农业调查报告》(County Reports,1793~1814),热心鼓吹并宣传圈地运动的必要和四圃轮栽式农法的优点。著有多部农业经营方面的理论著作。《农村经济论》1770年出版于伦敦,原书副题《实践农业浅论》(Essays onthe Practical Parts of Hus bandry),是作者在农业经营理论方面最为成熟的代表作。作者认为“农业是一种企业”,作为农业经营一般原则的“适宜比例原理”,即从事农业经营时,只有在各种生产要素保持最适宜的比例关系时,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农业生产中各主要生产要素都处于可变状态,体现这一最佳组合和原则的是新形成的四圃轮栽式农法,从而被誉为是最好的经营方式。由于这一农法最早出现于诺弗克郡,又被称之为“诺弗克式农法”(Norfolk System of Husbandry)。书中说明这一农法能使谷物与饲料作物交替轮作,可增收优质牧草,有利于家畜舍饲。作者在书中对塔尔农法提出了责难,认为以条播与中耕为主的农法,就其整体来看是难以推行的。因为农法的优劣要以比较实际和经济核算为基础,而制造中耕及条播机械所费既多又易破损,因而成效不会理想。本书连同阿瑟·扬的其他著作在当时就已受到多方关注,并被译成法、德、意等文字,早在1800~1801年在巴黎就出版过法文的18卷本《扬著作集》,马克思说他“虽是一个肤浅的思想家,但不失为一个精确的观察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23卷738页)。扬的一系列著作的历史价值主要不在于其所倡导的理论本身,而在于其记叙的是对处在急剧变革过程中的英国农村及农业的实态的描述。 农村经济rural economy农村中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 包括农村地区各经济部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 农村经济一种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乡镇以下的区域经济。农村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前者指农村居民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后者是就经济生活的社会形式而言,人们为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它是以农业为主体,包括农村工业、商业、运输、金融、信息各部门经济的有机结合体。 农村经济rural economy农村中的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总称。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的地区经济。其特点是:农业是主体,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与农业都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人口密度较小,生产比较分散,经济发展较城市缓慢。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农村经济中农业占绝对优势,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农村经济迅速地向商品经济转化,农村中的工业、商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业等也逐步发展起来。但同时也加深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对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城乡对立,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农村地区广大,人口众多,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改变农村面貌的需要,也是加快工业及其他部门经济发展,避免城市人口过分集中的需要。 《农村经济》介绍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的学术理论类刊物,月刊,16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社址在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1983年创刊。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农村改革论坛、农村合作经济、农村经济与技术、地区经济开发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