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一些进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一些进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省的水利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重点工程建设的速度放慢。但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全省广大农民并没有停止农田水利建设。每年农田水利冬修时,全省各地都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奋战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在皖北地区主要是打机井、掏沟、开挖河渠引水、改造土壤、大搞水土保持。在皖南及其他山区、丘陵地带,主要是加强塘、坎、坝的修建,修筑水库,开挖渠道截流,对坡地、易涝地的改造。除了地方群众性小水利建设外,全省还依靠国家和地方投资扶植兴建一批大型水利工程。1966年11月,与河南人民共同开挖新汴河,到1971年6月完工,总计完成土石方1亿多立方米,总投资1.1亿元,这条大型人工河的开通,为濉河、沱河及新北沱河3个流域的1.35万平方公里创造了全面治理的条件。1969年冬破土动工兴建驷马山引江工程,到1976年竣工通水,国家投资2.6亿元,群众集资5400万元。这是一项结合分洪、排涝和航运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灌区包括安徽的滁州、来安、全椒、定远、和县、含山、巢湖、肥东8个县市和江苏的江浦县等。同年还开工兴建了花凉亭灌区工程,可灌溉太湖、望江、宿松、怀宁4县近60万亩农田。在皖南修建了陈村水库灌区,可灌溉泾县的农田8.6万亩。1971年开挖茨淮新河出口段工程,这项工程的完工对于解除颍河、涡河和西淝河下游大片农田的内涝起了重大作用。1976年又开工兴建治淮骨干工程之一的怀洪新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