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药污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药污染nongyao wuran

农药对于农业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世界上化学农药年产量已达数百万吨,品种超过1000种,常用的有250种左右。最早使用的农药为无机化合物。在1940年前后开始使用DDT和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由于它们价格便宜,并具有长效杀虫能力,因而很快推广,成为最主要的农药品种。农药污染主要是指有机氯、有机磷及有机氮农药对食物的污染。植物性食品中含有农药的原因,一是药物的直接沾污,二是作物从环境中吸收药剂。动物性食品中含有农药是动物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体中摄入的。环境中农药的残留浓度一般是很低的,但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浓缩,可使生物体内的农药浓度提高至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有机氯农药残留期长,脂溶性高,最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对农业病虫天敌及人类的危害最大,故从60年代起,许多国家已开始禁止或限制使用,并逐渐为50年代出现的有机磷农药所取代。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制是今后的主要方向。

农药污染pesticide pollution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的农药残留量超过有关的卫生标准,或危及生物与生态平衡的现象。化学农药属有毒化学品,它在靶标生物与非靶标生物之间无严格的选择性,因此它在田间使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与环境中的非靶标生物带来污染与危害,因此防止与减轻农药污染,是新农药开发与使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早在20世纪40~50年代,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农药砷、汞制剂的残留毒性问题,不久这两类农药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至60年代,又发现有机氯农药在生态环境中有残留蓄积等问题,70年代前后,有机氯农药在各国又相继被禁用;随后又有一些农药品种,如二 溴氯丙烷、杀虫脒等均因毒性与环境问题被淘汰。
污染途径与危害 农药在生产、贮运、供销和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污染生态环境。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 ❶ 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其中有因作物施药过量或施药期距收获期太近造成的污染,也有因施药时药粒的飘移造成对邻近农田的影响。
❷对水源的污染。农田使用的农药可通过径流或淋溶作用等方式,污染邻近水域或地下水源。地表水被污染后,会进 一步导致对水生生物的污染与危害。由于地下水对外来污染物自净稀释能力很差,农药 一旦通过淋溶进入地下水后就很难消除。
❸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多数发生在施药时,特别是用飞机喷药时药粒的飘移,造成对邻近环境的污染;在农药生产与贮运场地易引起农药对周围大气的污染。❶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含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它可通过扩散移动造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可对具有敏感性的后茬作物造成危害,甚至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对毒物的净化作用。如绿磺隆、多效唑等施用不当时,会对某些后茬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❺农药对生态系的污染。一些残留性与富集性强的农药品种,还可通过生物富集与食物链传递作用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影响。有机氯农药是这类农药的典型品种,它曾造成对全球环境的污染。此外,农药中所含有害杂质成分过高,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如农药产品质量标准规定,氟乐灵中的亚硝胺含量不得超过0.5毫克/千克。
农药的污染危害分急性危害与慢性危害两种。急性危害多数发生在生产者或使用者过量接触药物后造成的直接中毒事故。这些农药大多是一些高毒的农药品种,如对硫磷、甲胺磷、敌敌畏等;造成慢性危害的原因,除一部分与直接接触农药有关外,还有一部分是因消费者食用了受农药污染的食品所致。农药的慢性危害可导致人类致畸、致癌、致突变等病症。
污染调查 分事故性调查与污染普查两类。事故性调查先要对事故发生情况及危害损失作详细了解,及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农药残留分析;农药污染普查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根据调查对象,按一定面积多点采样进行分析。因农药易降解变化,故采集的样本应保存在低温冰箱内备用。目前用于农药残留分析的仪器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为了评价农药的污染状况,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美国、日本、苏联、中国等都制定了各种农药在农副产品与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以及农药在水体与大气中的环境标准。


农药污染pesticides pollution

人类活动使农药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给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概述 早期,农药主要为无机化合物和天然有机化合物。自20世纪30年代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问世以后,有机合成农药迅速发展,特别是有机氯杀虫剂,由于廉价、广谱和长效等优点,曾被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到60年代合成的农药品种繁多,已达数万种,常用的几百种按其功能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按其元素组成可分为有机氯农药(如滴滴涕、六六六)、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对硫磷等)、有机氮农药(如西维因、呋喃丹)和有机金属农药(如含汞农药和含砷农药)等。中国从1950年以后开始使用最多的农药是六六六和滴滴涕,约占农药总施用量80%,1960年后,随着近代分析技术的发展,高灵敏度带电子捕获鉴定器的气相色谱应用于有机氯农药的检测,从大量的环境调查中发现,在环境的各区域中,包括从不施农药的中国西藏珠峰的冰雪和南极洲的企鹅中都检测到有机氯农药的残留,从而引起普遍关注。由于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西欧和北美各国在70年代初,中国在1982年已决定禁止使用,并以非持留性农药(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来替代六六六和滴滴涕等。1983年后中国农药工业中以有机磷农药产量最大,品种也最多。由于有机磷农药在土壤环境中易被分解,故尚未发现它们在土壤中的累积现象。
污染途径 ❶为了防治地下有害生物,使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
❷对地上部作物进行喷撒时,由于喷雾漂移或从植株上落入土壤;
❸农药厂排放的污水引起水源污染,经灌溉而污染土壤;
❹含有农药的尘埃沉降和降水;
❺被农药污染的动、植物残体及农家肥等。其中最主要来源是防治病、虫、草害时大量施用的农药。落入土壤中的非持留性农药,仅一小部分被挥发或与水蒸汽共同蒸发,被地表径流,动物与植物摄取以及风的吹移而进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内参予大环境的农药循环,从而扩大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范围;而大部分经土壤化学、生物作用被降解失活,如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易被水解失去生物活性。有机氯农药在旱地土壤中很难被降解,而在淹水条件下,易被土壤中嫌气微生物降解而降低活性或失去生物活性。农药在环境中降解并不意味着毒性完全消除,它既可产生无毒降解产物,如二氧化碳,也可产生与原始农药毒性相当的降解产物,甚至有的降解产物的毒性比原始母体农药的毒性更大。
土壤中农药的稳定性,一般采用半衰期(T1/2)表示,各类农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列于下表。可见农药品种不同,它们在土壤中的持留期也各异,其半衰期长的几十年,短的仅数日。

各类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

农 药 种 类半 衰 期 (年)
含铅、铜、汞或砷等农药
有机氯农药
有机磷农药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其他农药
10~30
2~4
0.02~0.2
0.02~0.1
0.01~0.5


防治 农药大量使用(特别是滥用农药)易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只要合理使用,掌握好安全使用量和安全使用期仍可避免或减轻农药的污染。为了减缓农药对土壤(或环境)的污染,各国已禁止和限制某些持留性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并十分重视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污染”农药的研究和生产。降低农药施用量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等措施,将使农药对土壤污染得到缓和。
对已被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土壤,可通过旱作改水田或水旱轮作,使土壤中有机氯农药迅速分解、排除。不易进行水旱轮作的田块,通过施石灰提高土壤pH以及多浇水增加土壤湿度,也能加速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种植对有机氯吸收比较少的高秆淀粉类作物,避免种植块根类作物,亦可避免有机氯农药对作物的污染。

农药污染

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和有机氮农药污染。严重时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

农药污染pesticide pollution

施用农药对环境和生物所产生的污染。农药喷洒后,一部分附着在作物体上,或被作物吸收残留,使粮、菜、水果受到污染;另一部分落在土壤上,有些农药是直接施入土壤中。还有一部分通过挥发和飘流污染空气,或随雨水和排水流入河湖,造成水体和鱼贝污染,间接危害人畜。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又会通过食品或饲料影响人畜健康。在生态系统中,农药经食物链不断浓缩,还能杀死天敌和使昆虫产生抗性,破坏生态平衡。性质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和具有毒性的农药品种所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农药污染的防治主要是:提倡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高选择性的新农药,研究新剂型和改进施用方法,严格遵守农药安全施用标准,配合生物防治;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利用栽培技术防治;做好植物检疫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针对昆虫的最薄弱环节施药;利用物理方法(如利用机械捕杀和黑光灯诱杀)灭虫,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