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冷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冷战Lengzha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除直接武装进攻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敌对活动和实力对峙局面。“冷战”一词,由美国政治家赫伯特·斯沃普于1946年初为美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演说稿中首先使用,称美国处在“冷战方酣之中”。1947年9月,美国政治评论家李普曼出版小册子《冷战》。此后,冷战一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则以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与之针锋相对,并决不让美国染指苏联直接影响的范围。美国把苏联视为实现霸权的唯一障碍。美、苏由战时同盟变为敌对关系,但双方都不愿也不敢放手一战。因此出现冷战局面。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为冷战开始的标志。50年代中期以前为冷战高潮阶段。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抛出“马歇尔计划”,组织“北约”集团。对此,苏联成立“欧洲共产党九国情报局”、“经互会”和“华约”集团与之对抗。除在欧洲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外,冷战亦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展开。美国利用冷战,加强对广大中间地带的控制。第一次柏林危机是这一时期全面冷战的顶峰。在冷战中也发生局部热战即朝鲜战争。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是由全面冷战走向部分缓和的阶段。由于冷战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对,也未能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从1955年“奥地利国家条约”签订开始,美、苏之间出现让步、妥协趋向。1955年7月,美、苏、英、法首脑举行自波茨坦会议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级会议。美、苏首脑于1959年9月举行戴维营会谈,1961年6月又举行维也纳会议。全面对峙逐步转向对话,苏、美谋求合作主宰世界,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但冷战仍然存在,出现过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冷战冲突。70年代以来进入全面缓和时期。美国是冷战的主要挑起者,许多国家先后被卷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冷战Lengzha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除直接交战外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1946年初,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为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演说稿中首先使用“冷战”一词,称美国处在“冷战方酣之中”。1947年9月,美国政治评论家李普曼出版小册子《冷战》。此后,冷战一词被广泛使用。美国是冷战的主要挑起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全面膨胀,成为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实现霸权的唯一障碍,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美、苏由战时同盟变为敌对关系。经过大战而强大起来的苏联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同时不许美国染指苏联直接影响的地区。冷战遂形成。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为冷战开始的标志。随后,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组织“北约”集团。对此,苏联成立“欧洲共产党九国情报局”、“经互会”和“华约”集团与之对抗。除在欧洲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外,冷战亦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展开。美国利用冷战借口所谓防御“共产主义扩张”,加强对广大中间地带的控制。第一次柏林危机是这一时期全面冷战的顶峰。在冷战中也发生局部热战即朝鲜战争。冷战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由于冷战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对,也未能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从5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之间出现妥协趋势,苏联谋求合作主宰世界。出现过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冷战冲突。70年代以来缓和加速。一般认为80年代末冷战结束。 冷战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除直接武力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 也指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关系处于严重紧张,但未爆发直接冲突的状态。是美国在战后外交中推行遏制政策,实施核威慑战略的产物。1946年初,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说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冷战的内容包括拼凑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煽动战争歇斯底里、进行原子战争恫吓、实施经济封锁、禁运,阻碍正常经济交往、援助反共政权、颠覆他国政府,干涉他国内政,进行反动宣传等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手段。1946年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的富尔敦演说和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冷战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动的对社会主义国家除战争形式以外的敌对政策。1946年4月,美国参议员贝纳德·巴赫鲁首先使用这个名词,以后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又发表许多有关冷战的文章,“冷战”一词遂成为国际政治中常用术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的战败,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的衰落,美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冷战政策正是由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所决定的。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威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力量的壮大,因此美国的冷战政策必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革命人民。杜鲁门一再声言美国要领导世界。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国情咨文,声言要在全世界反对共产主义,维护和建立“自由制度”。接着美国又提出援助欧洲复兴以阻挡人民革命的马歇尔计划,并以援助开发落后地区为名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第四点计划。1949年4月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紧推行侵略扩张计划,到处建立军事基地,拼凑军事集团,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在国内则实施反民主政策,出现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章”。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美国发动的冷战遭到社会主义国家和进步人类的坚决抵制,美国霸主地位也逐渐动摇,国际局势走向缓和。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东欧各国政治局势发生剧烈变化,苏联国内出现种种困难,华沙条约解体,两霸争夺世界的局面逐渐为多极化趋势所代替,美国的冷战政策已无所施其伎。但是,冷战格局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美国作为头号帝国主义国家,还在继续采取武力威胁、经济封锁和思想渗透等手段,对社会主义各国实行“和平演变”,妄图在这些国家复辟资本主义制度,斗争是长期而复杂的,对此不能丧失警惕。 “冷战”“Coldwar”对1946年以后美苏关系恶化的通俗说法。在没有直接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一系列的外交冲突发展成为公开的政治敌意,这种敌意由双方政府及其宣传工具的宣传攻击而加剧。冷战期间较为突出的一些争论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条约,共同安全计划,封锁柏林,柏林空运,对日和平条约,朝鲜战争,苏联实力在中欧和东欧的扩张,对德国的占领和德国的分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