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凤翔秦公陵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凤翔秦公陵区

东周时期秦国国君陵墓群。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西南秦都雍城南郊的三畤原上。1976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勘查发掘。陵区东西长约7000米,南北宽约3000米。陵区的西、南、北3面均发现有宽2米~7米,深2米~6米的隍壕作为防御屏障。在陵区内已钻探出大墓44座,可分为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圆形等。根据墓葬形制、布局和隍壕的设施,可划出13座陵园。每座陵园内有不同的大墓2座~8座,又有一定的布局,其中中字形大墓多为主墓居右,甲字形与刀把形墓多为祔葬墓,并依次向左排列,而目字形和凸字形墓多居左,一般是殉葬的车马坑。每座陵园的周围及部分中字形墓的周围都设有中隍和内隍。在部分墓的墓室顶部还发现有建筑遗迹,如柱洞、散水、瓦制构件等。从钻探材料获知,陵园内大墓的时代从春秋中期延续到战国早期。
位于陵区中部的一号陵园规模最大。该陵园平面似梯形,周围有中隍环绕,隍内面积约34098平方米,有南北2门。陵园内发现有3座中字形大墓、1座甲字形大墓和4座陪葬车马坑。其中一号大墓主人为春秋中晚期秦国国君秦景公。
秦公一号大墓是陵区内最大的一座墓,也是90年代以前发掘的东周墓中最大的一座墓。从197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历时10余年工作才告结束。该墓呈中字形,有东、西墓道,通长300米,面积约5334平方米。墓室为长方形,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米~38.8米,深24米。东墓道呈平缓的斜坡状,长156.1米,东端宽8.7米,与墓室相连接的西端宽19.1米。西墓道也呈斜坡状,但较陡峭,长85.5米,西端宽6.4米,东端宽14.3米。墓室周壁由上到下挖有3层台阶,每层台阶宽2米~6米。墓室底部椁室分主副两部分,呈曲尺形。主椁室位于墓室中部,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8米。副椁室位于主椁室西南,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7米。主椁室形同一座长方形木屋,全是用5.6米~7.3米长的枋木垒砌而成,枋木用榫卯结构衔接。为防止椁木腐烂,将椁木的木节全部掏去,灌以熔化的金属,有的大于拳头,出土时闪闪发光。主椁室中部又用单层枋木相隔,把椁室分成大小近等的前后(东、西)两室。在椁的底部、四周和盖上,均填木炭,木炭之上则全为坚硬的夯土。该墓曾遭多次严重盗掘,共发现247个盗洞,不仅椁室多被损坏,棺具不清,尸骨凌乱,而且墓内的随葬品也大部分损失。在大墓的填土中先后发现人骨架20具和动物骨骼2具。另在墓室的第三层台阶和西墓道与墓室相接处,清理出殉葬人166人。这些殉葬人可分为箱葬和匣葬两类。其中箱葬72具,大部分分布在曲尺形椁室的周围;匣葬94具,多放置在箱葬以外靠近墓室四壁处。殉葬人的葬式均作蜷曲状。大量用活人殉葬,这在同时期的中原地区是十分少见的。
墓内残存的随葬品,清理出有铜、铁、金、陶、石、玉、漆器和象牙器以及纺织品等各类遗物3500余件。出土铁器有铁铲、锸10多把,铁质精良。石器有20多件大石磬及残块,上刻有大篆文字。其中一件上刻有“天子匽喜,龚(共)𧻚(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以此可作为判断大墓年代的依据。
秦公陵区的发现与一号秦公大墓的发掘,对于了解、研究东周时期秦国的政治生活、冶金铸造工艺、丧葬制度、陵园制度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