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出生缺陷的监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出生缺陷的监测自1941年在澳大利亚发生了较多的婴儿白内障,经临床医生间通信和在医学杂志上沟通信息,才逐渐认识到是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流行。经调查得知其原因是孕妇在孕早期患了风疹。20年后,在欧洲广大地区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反应停(Thalidomide)悲惨事件。孕期服用过反应停的母亲所生新生儿患有严重的肢体短缺畸形,甚至手与肩相连,患者总数超过一万人。这两次事件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对人和动物的先天缺陷详细研究,除临床外,还须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特别是1960年前后的反应停事件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人们领悟到,倘若当初欧洲早有先天缺陷监测制度,至少可以提前一年发现并有效予以控制。因此,自 60年代起至1985年止,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或民间机构,纷纷建立了出生缺陷监测制度。出生缺陷监测的目的在于系统而有计划地收集和掌握一个地区(或国家)出生缺陷的基线数据和有关的背景情况。通过监测可以及早察觉先天缺陷的突然增多,经过分析,查明原因。大多数地方的监测对象是孕满28周至出生7天为止的新生儿。监测病种难以作硬性规定。由于我国监测系统的监测范围广,受农村家庭的分娩条件限制,故监测的出生缺陷种类为常见的26种体表可辨认的畸形(见出生缺陷的种类条目),在此26种以外的出生缺陷均列为“其他”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