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1 刘勰465?—532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出身仕族。少孤,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通佛教经论,同时,又崇尚儒学。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昭明太子)所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著有《文心雕龙》50篇,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的高峰。 刘勰约495—约520字彦和,山东莒县人。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幼年丧父,笃志好学,依靠沙门僧祐,住在佛寺里。经历十多年后,遂博通佛教理论,编定定林寺经藏。天监初,始为奉朝请,后历任临川王记室、太末令、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昭明太子萧统器重。三十多岁时,写成三万七千多字的《文心雕龙》。全书十卷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全书首尾一贯,体大思精,从艺术构思、结构安排、文字语言、声律技巧等各个方面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刘勰还写有一些寺塔碑志,今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一篇。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梁文学理论家。 刘勰约466—约539南朝齐梁间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𣪕10余年,博通佛理,编定定林寺经藏。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职,深受昭明太子萧统器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不久即卒。30余岁撰成《文心雕龙》,时在齐末。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书中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进步文艺思想,又有不少创见,涉及文学创作的许多方面。当时沈约赞为“深得文理”,近人范文澜称赞它“剖析文理,体大思深,全书用骈文来表达致密繁富的论点,宛转自如,意无不达”(《中国通史简编》)。参见“美学”中的“刘勰”。 刘勰主张美是“自然之道”的体现,是自然本身的客观存在。在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既强调“情以物兴”,也肯定“物以情观”。认为人的审美活动统一于主体的情感。情感活动是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特征。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人的情感活动在思维上的特征是形象思维,提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参见“文学”中的“刘勰”。 刘勰刘勰465—521字彦和,东莞(今山东莒县)人,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坎坷贫穷,青年时期到南京谋生无门,依定林寺和尚僧佑十多年。其间除帮助僧佑整理佛经外,更精研经史百家的著作和历代文学作品。31岁左右开始《文心雕龙》的写作,历5年完成。经过沈约的评定,该书渐为人知。503年,他离开定林寺入仕,做过几任小官。511年,改任萧绩记室,兼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519年,升迁步兵校尉,管理东宫警卫。同年,奉命回寺整理佛经,尔后弃官为僧,不久便谢世。刘勰的伟大著作《文心雕龙》是世界上早期研究文学、美学理论最为成功的一部理论专著,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在散文美学理论的建设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全面总结了创作经验,深入开展了文体研究,其思维的缜密、深入、全面,直到今日还为人所叹服。它的许多精采论述仍然是今天指导文学创作,研究文学现象的有力武器。由于时代思潮和文艺发展的限制,当然也有些局限,但在一千五百年前,出现这样理论色彩强烈、抽象思辩发达的著作,实在无愧于古今中外读者的敬仰和推崇。 刘勰约生于466年,卒于539年。原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南朝齐梁间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写成了《文心雕龙》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部分。是中国第1部系统的文论专著,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此外,仅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2篇文章存世。 刘勰约465~约532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据《梁书》本传载:刘勰“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笃信佛教,博通佛教经典。在天监年间任东宫通事舍人时,曾深得太子萧统器重。晚年再次出家,更名慧地,不久辞世。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最系统的一部,全书50篇,其中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末1篇是《序志》,系总结全书的自序。该书充满儒家思想,初步建立了用历史眼光评论文学的观念,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质与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多方面地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且还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刘勰466—539南朝齐梁文学理论家。字颜和。东莞莒(今莒县)人。勰,家境清贫,立志不婚娶。他入定林寺依靠名僧僧祐,与之居处10余年。其间,他既深研佛理,又饱览经史百家之书和文学作品,“深得文理”。从“齿在逾立”开始,他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于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写成《文心雕龙》50篇。梁武帝天监初年,他起家为奉朝请,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今浙江衢州市)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务。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期间,与昭明太子萧统交好,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因其任东宫通事舍人时间较久,后世人们也称他为刘舍人。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四月,昭明太子死后,刘勰奉敕与沙门慧震于上定林寺撰经。经成之后,他便弃官为僧,法名慧地。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去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世人评价极高。“《文心雕龙》,商榷古今,包罗群籍。别其体制,较其短长,将欲以济圣经之用,成一家之言。”该书主张文学作品应具有充实的内容(风骨),也要有华美的形式(文采)。并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六观)及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刘勰在上定林寺期间还写过不少有关佛教方面的著述。《梁书·刘勰传》说他“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当时高僧僧柔、僧祐、超辩等的墓碑都出自他的手笔。其文集在唐初已失传。他的著作现在除《文心雕龙》外,只有《灭惑论》(《弘明集》卷八)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会稽掇英总集》卷16)保存下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