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少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21 刘少奇

其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论述及群众路线观点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他认为共产主义道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长期的锻炼(实践)、学习 (提高到理性认识) 和自我修养、自觉改造的结果。他说:“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伪的。”充分体现了知行的辩证统一思想。他认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和毛泽东思想根本的东西”。是群众观点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法的统一,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主要著作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组织民众的几个基本原则》、《关于白区党和群众运动》等。


164 刘少奇1898—1969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组织者之一。原名刘谓璜,曾用名胡服等。湖南宁乡人。曾参加 “五四”运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2年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参加领导了粤汉铁路工人和安源工人罢工。1925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中共五大时当选为中央委员。后负责领导北方的革命运动。1930年当选为职工国际执行局委员;次年为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任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起领导华北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中原局书记,组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其后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诸文,丰富了党建理论。1945年,在中共七大会上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1947年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和朱德等一起负责党中央日常工作,同年主持全国土地工作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党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参与制定和实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先后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等国进行友好访问。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遭严重政治迫害,于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含冤逝世。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决议,为其恢复名誉。著有《刘少奇选集》行世。


147 刘少奇

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伦理学中许多问题和基本观点做了论述。写了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理论著作,论述了研究伦理学的根本方法、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问题。他承认道德的阶级性,用阶级分析法研究伦理学,批评“抽象人性论”和“共同道德论”,认为一切道德观念无不“贯穿着阶级性,贯穿着各种不同阶级的特殊利益与要求”。指出占支配地位的道德观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反对“超阶级”、“超党派”的道德观,视历史上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为美德。他认为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牺牲前者,保证后者。“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亦反对抹煞个人利益的“左”倾错误,主张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发展个人的个性和特长。他曾提出一系列道德规范:坚持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批判官僚主义作风,加强团结和友谊,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与人同,甚至以德报怨、委曲求全,求得谅解;发扬民主、平等精神。强调尊重人格,加强对民主的学习、修养和锻炼,反对专制主义、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发扬集体英雄主义,提倡谦虚谨慎,把一切荣誉归于集体;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提倡爱惜、节省、尽心、负责,反对浪费。他重视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实质,把社会实践当作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还批判地继承古代“内省”、“内讼”、“慎独” 等修养方法。

刘少奇1898-1969Liu Shaoqi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原名绍选,字渭璜,曾用刘士奇、赵之启、胡服等别名。湖南宁乡人。1919年在长沙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旅俄支部委员。1922年夏返回上海,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不久被派往湖南,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5月,作为汉冶萍总工会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会后到上海,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同年底,在长沙被湖南军阀赵恒惕逮捕入狱,1926年1月获释。旋即前往广州,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5月,在广州参加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后到武汉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秘书长,参加领导武汉地区工人运动。1927年1月,与李立三等领导武汉工人收回汉口英租界。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上海、天津、东北、华北等地从事地下工作。曾参加中共顺直(即河北)省委领导工作。1928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审查委员会(即检查委员会)委员。1929年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0年3月,出席莫斯科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赤色职工国际执行局委员,并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同年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委员长。1934年4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到达陕北后,继续领导工会工作,任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委员长。1936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白区工作中的错误,开创了白区工作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深入敌后,参加领导了山西新军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工作。1938年10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参与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1939年4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同年7月,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著名讲演。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华中军分会书记。1943年回延安,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4月,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7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8月至10月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曾兼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47年3月国民党政府军队攻占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与朱德一起转移到华北,负责党中央委托的工作。7月至9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时期,还兼任过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中央马列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世界工联副主席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1959年4月、1965年1月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不幸逝世。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1898—1969Liushaoqi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湖南宁乡人,生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1月24日。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回国,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历任全国总工会副员长、中共满洲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1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了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春任中央北方局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领导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华中局书记,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势力。1939—1941年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讲演,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194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副主席。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1947年春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在华北主持工作并领导解放区土改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1969年11月12日在开封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1898—1969Liushaoqi

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刘少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同各种非道德观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许多问题和基本观点作了深刻的论述。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理论,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精辟地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和修养的必要性、标准、内容、目的、实质以及方法和途径。明确地提出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剥削者总是以损害别人,使别人破产作为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受苦的基础上。”“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刘少奇说:“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件千百万人长期集体创作的事业,任何人也不能包办”。“世界是劳动者创造的,没有劳动者,就没有世界。”他还认为有些人对党的公共事物,不爱惜,不尽心,浪费,不负责任,甚至暗中窃为己有,化公为私。“这种观念,很明显,是与共产主义不相容的,是一种旧社会的私有观念的残余。”(《作一个好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刘少奇同志一生都特别重视和强调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强调实践在共产主义道德修养上的重要性。对于青年一代他更是主张精心的培养,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们。刘少奇的伦理思想,对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和共产主义战士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仍然影响和激励着人们。

刘少奇1898—1969

曾用名胡服,湖南宁乡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去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回国,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任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927年1月,参加领导了武汉工人和市民夺回英租界的斗争。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天津、华北、东北等地从事党的白区工作。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冬进入中央苏区,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长征途中任红八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中共北方局书记。1938年冬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194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47年春,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9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当选为常委会委员长。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副主席。“文革”中惨遭诬陷和迫害。1969年8月12日在开封逝世。

刘少奇1898—1969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村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回国后,一直从事工运、军队和党的领导工作。建国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重要伦理学篇章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许多问题和基本观点作了深刻的论述。他深刻阐明了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进步的道德体系。指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不是建筑在保护个人和少数剥削者的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保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类、拯救世界脱离资本主义灾难,建设幸福美丽的共产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论证了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必须同个人主义作坚决斗争。认为一切剥削阶级都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道德的基础”,而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同时解放一切劳动人民,解放全人类,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单独解放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反对个人主义,把集体主义作为道德的基础。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的最高表现。坚决反对根本抹煞个人利益的“左”的错误。他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无产阶级的道德规范: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加强团结和友谊;第三,发扬民主、平等精神;第四,发扬集体英雄主义;第五,热爱劳动和爱护公共财物。指出要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十分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出切实加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德修养,其目的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理论,精辟地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标准、内容、目的和实质以及修养的方法途径。他十分关注共产主义道德在新中国的发展。告诫青年团员要在自己的队伍中锻炼纪律性和组织性,培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的道德品质,发扬艰苦朴素的、实事求是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他多次提出扩大民主生活,反对官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问题。他的伦理思想丰富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宝库。对于培养共产主义战士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师培(1884—1919)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字申叔,又名光汉,别号左庵。江苏仪征人。幼年聪慧,过目成诵。19岁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炳麟、蔡元培等爱国学社成员,著《攘书》、《中国民族志》、《中国民约精义》,宣传“攘除清廷,光复汉族”。次年任《警钟日报》主笔,加入光复会。1905年著《伦理教科书》,这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部以伦理学标名的专著。1907年流亡日本,参加同盟会,创办《天义》半月刊,举办社会主义讲习所,宣扬无政府主义。次年创办《衡报》。1909年入两江总督端方幕。1911年随端入川。1913年赴山西太原,创办《国故钩沉》。1915年任“筹安会”理事,著《君政复古论》,拥袁世凯称帝。1917年受聘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任《国故月刊》总编辑,反对新文化运动。同年病逝。刘在短暂的36岁的生涯中,著述近百种,尤长经学、小学,其《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南北学派不同论》、《攘书》、《中国民约精义》、《古政原始论》、《群经大义相通论》、《小学发微补》及所著几种国学教科书,都颇有见地。有《左庵全集》、《刘申叔先生遗书》行世。刘师培在伦理思想上多据古说以推新意。他认为伦理不是天赋的,远古时代本无伦理,文明发达后出于社会生活之需要,伦理始生。伦理的目的即在调解人际关系,合群力以胜物。认为血气心知是性之实体,道德品质则完全在于后天之习。修身就是要矫正气质之偏,高尚其志,明知体道,改过迁善,以达思想自由。修身特别要知而行之,践履伦理。认为古代宗法伦理确保宗子财产、刑法、禄位上的特权,造成了男贵女贱、父令子遵、长尊幼卑的不平等,主张在破除家族成员不平等的基础上,实行传统优秀道德。认为公私互为表里,应折衷利己与利他,反对只对父母尽伦理,不为国家社会尽伦理,强调个人应服从服务于公益。在《中国民约精义》中,还特别论证一国不为君主私有,民众才是国家主体的思想。其思想曾对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刘少奇

刘少奇 (1898—1969),原名渭黄,曾用名胡服。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1919年中学毕业,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到当时的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回国后,任中共湘区区委委员,与李立三等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了 “五卅运动” 和 “省港大罢工”,1927年领导武汉工人夺回汉口英租界,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1927年4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在白区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8年2月,任顺直临时省委组织部长时,针对当时 “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曾提出党的口号要从实际出发,符合群众斗争要求的正确主张。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刘少奇在长期的白区工作中,认识到党在白区应实际深入群众、长期隐蔽、积蓄力量,并且对当时中央某些 “左” 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进行了一些抵制。1934年10月,参加了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1936年春,任中共北方局书记,坚定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巩固和发展中央领导的 “一二·九” 运动胜利成果作出了贡献。
1936年4日写了 《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 一文,从理论上系统地批判了过去党在秘密工作中存在的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1937年3月写了 《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全面探讨了党在白区工作的路线和策略,开创了白区工作的新局面。同年5月,在陕北召开的党的白区工作会议上,作了 《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 的报告,深刻总结了党在白区工作的经验教训,精辟论述了在白区党的组织工作转变的重要性和转变应坚持的原则。
抗战爆发后,刘少奇坚持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华中局书记,同陈毅等一起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迅速扭转了新四军的困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扩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和1941年7月,先后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和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作了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与 《论党内斗争》 的著名演讲,创立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提出了开展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和方法,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了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论述,并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抗战胜利后,在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起草了 《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 的党内指示电,提出和执行了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正确方针。1947年春,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同朱德一起主持了中央委托的工作。同年7月,在由他主持召开的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上,制定了 《中国土地法大纲》,促进和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世界工联副主席等职。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协助毛泽东主持中央的全面工作,在制定和贯彻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作出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进国家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党中央副主席。1957年4月,作了 《论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讲话,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观点,并提出了许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60年代初期,在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深入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65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国家主席。从1963年到1966年,他先后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努力。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1980年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恢复了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同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对他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1898~1969

原名作衡,曾用名胡服。宁乡人。1916年入宁乡驻省中学肄业,1919年转私立育才中学高中毕业。曾参加五四运动,并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去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回国,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任中共湘区区委委员。1923年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1925年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秘书长,领导武汉工人夺回英租界斗争。在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赴上海、天津、华北、东北等地从事党的工作。在党的“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检查委员。1929年任中共满州省委书记。次年夏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为执行局委员,留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参加长征,历任红八军团、红五军团中央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38年冬,任中原局书记。次年4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1943年返延安,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旋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47年春,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和朱德一起负责党中央委托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林彪、江青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被免除一切职务。1968年被开除出党。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了专门决议。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1898—1969

湖南宁乡人。少年时入私塾和小学读书,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22年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受党的委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上海、天津、北平、哈尔滨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夏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1932年冬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春赴华北,任中共中央代表,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山西抗日新军的创建工作。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同陈毅等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2年底回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5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同朱德等转移到华北,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7月,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方针。1949年3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参与制定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同斯大林商谈两党关系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问题。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文件,成为建国初期指导全国土地改革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提出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6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他深入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明确提出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支持和指导实施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正确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长期主持中央一线的工作,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施行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在党的建设方面有突出的重要建树,所著的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1965年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被撤销一切职务。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决定,为刘少奇平反并恢复其名誉。

刘少奇

中国领导人。1898年11月24日生。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该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春回到上海,8月任中共湘区区委委员。1923年8月,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历任中华总工会特派员、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0年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五大,当选为执行局委员。1931年1月,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由莫斯科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冬进入中央根据地,先后任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春以后,历任中共中央驻北方局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1941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委员,4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1942年12月回到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1945年4月,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9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连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9年11月12日6时45分病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