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9 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西汉第五代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承袭景帝政策,继续削弱王国的割据势力,打击地方豪强,颁布“推恩令”始分藩国,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任用桑弘羊实行盐、铁、铸钱官营,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打击富商大贾,增加朝廷收入;兴修水利,移民屯田,实行“代田法”,发展农业生产;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西汉与西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 派卫青、霍去病击匈奴,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平定南越,统一两广,派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立7郡;出兵朝鲜,设玄菟、乐浪、真番、临屯4郡。在位54年,将汉朝推至全盛时期。在位后期徭役繁重,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 刘彻前156—前87西汉第六代皇帝。史称汉武帝。政治家、军事家。景帝子。初封胶东王,后立为太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他即位后,在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已逐步恢复、发展。同姓诸侯王势力也大为削弱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封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他先后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之法等,进一步打击、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在裁抑丞相职权同时,破格提拔一批贤良文学等有才干人士委以重任。把京畿七郡之外的郡国,划为十三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以加强对地方控制。相继实行冶铁、煮盐、铸钱官营,算缗、告缗以及设平准、均输官等,加强国家经济实力,打击富商大贾。同时,兴修水利,徙民实边,推行“代田法”,注意发展生产。在思想领域,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春秋大一统”。作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在其统治期间,布署并指挥了多次重大战争、战役。他一改西汉前期对匈奴“和亲”及单纯防御策略,展开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争。元朔二年(前127年),抓住“胡骑东进”的机会,派卫青、李息等率军突袭盘据在河南(今内蒙河套地区)的匈奴势力,大败匈奴楼烦王、白羊王部,收复了河南地,在那里设朔方郡、五原郡。元狩二年(前121年),派霍去病等两次进兵河西,歼敌近四万人,沉重打击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等部;浑邪王率四万余众投降,迫使匈奴远徙。元狩四年,他又派卫青、霍去病分道深入漠北,大败匈奴单于及左贤王主力,歼灭十余万人。经过多次打击,匈奴势力大为削弱,被迫远徙漠北,无力再对汉进行严重骚扰。为配合对匈奴作战,“断匈奴右臂”,他又派张骞出使西域(今新疆及葱岭以西广大地区),并先后用兵楼兰、车师,大大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加强了西域各族和汉内地的联系,使古代欧亚交通的“丝绸之路”畅通。他还派兵消灭了南越、闽越等割据政权,在南越地区设置九郡。又以派使、用兵,加强了对西南夷(当时对生活在今四川成都西北、西南、云南、贵州两省及广西西部各少数民族之总称)的控制,先后在那里设置七郡。这一切,巩固并发展了秦以来的大统一。他在北军置八校尉,设期门、羽林等职业兵。在继续实行征兵制的同时,开始采用募兵。组建了强大的骑兵兵团,建立水军,从而加强了中央常备兵力量。在军事领导和作战指挥上,他善于选拔、使用将领,赏罚分明;善于掌握战争主动权,机动灵活,避实就虚打击敌人;能正确选择主要作战方向和次要方向,以次要作战方向配合、策应主要方向;重视作战后勤保障。由于用兵频繁,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加之他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徭役繁重,他统治后期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小规模农民起义接连发生。后元二年(前87年)病死。 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是封建社会颇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在位期间,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了农业生产;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唐蒙至夜郎,加强了对其地的统治;并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的《下州郡求贤诏》、《定仪礼诏》,都可作为出色的散文小品来读。文见《古文小品咀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