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创造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433 创造社

现代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由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发起组织而成。该会主张尊重艺术,表现自我。他们不满于现实,主张破坏,但实际上是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发出些不平的呻吟。该会后期进一步提出“革命文学”口号,其文学主张由表现自我为中心转变为表现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为中心,推动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勃兴。该会后期成员变化较大。前期的中坚分子或因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或因意见分歧,先后脱离创造社。而与之同时,又有从日本归来的一些留学生不断补充进来,直到1929年2月被封闭为止。该会在宣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方面,贡献更为突出。它与文学研究会一样是新文学运动史上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

创造社chuangzao she

“五四”时期出现的与文学研究会齐名的著名现代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是一批留日学生,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穆木天等,后来陆续加入创造社的有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邓均吾、周全平、叶灵凤等。
创造社先后出版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物。还出版了《创造社丛书》,收有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等。
由于创造社成员大部分都曾留学异国,这些“弱国子民”都饱受了种族歧视的屈辱,同时,也经受了欧美各种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洗礼,加之创造社成员的性格大多具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富于鲜明的个性主义,所以,他们与西方具有狂飙突进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一拍即合。确实,早期创造社成员的文学主张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们主张文学创作必须忠实于作家自我的“内心要求”,认为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应该“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学的全与美”(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也就是要求作家“为艺术而艺术”,因此,创造社被人称为“为艺术派”。这种文学思想尽管有它的局限性,但在新文学的草创时期,它还是具有冲破旧的封建文学樊篱的作用的。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的成员大多数都参加了实际革命工作,他们的文学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8年起,后期创造社成员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创作。郭沫若发表《革命与文学》一文,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文学”。成仿吾撰写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文,强调“我们努力要获得阶级意识”,“努力把握唯物的辩证法的方法”。这些主张为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的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不过,由于受当时国内、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中左倾思想的影响,后期创造社的理论主张和实际的文学活动都带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不良倾向,这集中表现在他们错误地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鲁迅、叶绍钧、茅盾等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还引起了与“太阳社”、与鲁迅等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创造社内部成员也因意见不合而发生裂变。
创造社在创作上的成就主要是在前期取得的。前期创造社成员的创作,多从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出发,追求美好的理想和光明的未来,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和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当然部分作品也有唯美主义的颓废倾向。郭沫若的《女神》创一代诗风,郁达夫的《沉沦》开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另外,田汉的戏剧、张资平的小说、成仿吾的理论批评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此外,创造社还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前期创造社把重点放在欧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译介方面,而后期创造社则译介了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从此停止活动。

创造社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最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文学团体,于1921年7月在日本成立,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共同组织发起。创造社早期的文学主张是尊重艺术、表现自我,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生活,而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并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追求文学形式的“全”与“美”,深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其早期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戏剧,很少客观的描写,而是常常带有深重的主观抒情色彩。作者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直接发出大胆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1925年以后,创造社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从以表现自我为中心,转向表现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为中心的文学主张,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创造社开始时出版有《创造社丛书》,自1922年5月起,曾先后出版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杂志,宣传他们的文学主张。创造社前期积极宣传、提倡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大大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后期又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创造社于1929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查封,其主要成员大多转入“左联”,但创造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永远占有光辉的一页。

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较早的新文学团体之一。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倡本着“内心的要求”和尊重自我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办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以及《创造丛刊》等。大都在创作中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诅咒黑暗的现实。1925年后,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当时文艺界产生重大影响。1929年2月被查封。

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组成。反帝反封建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其基本倾向。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共60余种,包括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小说集《沉沦》以及郭沫若所译德国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随后又相继出版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前期是注重自我表现,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团体。此时创造社以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为文艺思想核心。这种艺术倾向,在打破“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旧传统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他们的作品思想内容上大都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大部分成员倾向革命。1924—1926年,他们又创刊《洪水》、《创造月刊》。开始改变态度,倡导与创作了后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造社在前期活动中,虽然不赞成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并对当时一些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给与批判,但也培养了大批青年作者,为反对文艺领域中的反动倾向作了贡献。后期的创造社主要受左倾思潮影响,带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倾向,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对鲁迅、茅盾等作家进行了批评。然而大部分成员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新兴无产阶级文艺,积极参加革命实践,为倡导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理论方面,都作出巨大贡献。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30年初,创造社的成员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进步作家合作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兴起了影响深远的左翼文艺运动。

创造社

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在上海先后出版《创造社丛书》和《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物。1924年5月 《创造周报》停刊,该社前期活动结束。前期成员主要受现代欧美文艺思想影响,主张尊重自我、抒写主观,强调忠实表现作家“内心的要求”;加之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情绪,在创作上形成了积极浪漫主义倾向,以郭沫若的诗歌和郁达夫的小说为其主要代表。1926年3月创办《创造月刊》,该社活动进入后期。此时吸收了冯乃超、李初梨、李一氓、彭康等新成员,并对创造社进行了整顿,同时创办《文化批判》,开始与太阳社一起正式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后期创造社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革命文学理论的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其成员后来加入“左联”。

创造社

著名的文学社团和出版机构。1921年7月,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等人在东京组建。其社员回国后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或文学翻译。早期作品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在1925年大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强调文艺为社会服务、为革命服务。1925年冬,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新成员潘汉年、叶灵凤、周全平等人在上海创办创造社出版部,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后出版《创造》、《洪水》、《文化批判》、《文艺生活》等10余种文艺期刊;出版“创造社丛书”、“社会科学丛书”、“世界名家小说”“江南文库”等148种图书,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1929年2月,该部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因早有准备,立即转换地址,以江南书店的名义继续出版书刊。1931年,再次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