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jiandaocha在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用统计图表表示,工业品价格指数变动线在上,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动线在下,图上两条线犹如张开的剪刀,固称剪刀差。 剪刀差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利用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对农民群众进行掠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控制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的大部分,他们按照垄断高价销售工业品,按照垄断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垄断组织以外的农业生产者倍受损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剪刀差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对立的表现,是资产阶级剥削掠夺本国农民群众和殖民地人民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对立,为逐步缩小剪刀差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剪刀差存在的原因很复杂,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状况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过来,剪刀差仍然存在。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采取了缩小剪刀差的政策。国家对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做了多次调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连续几次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农用工业品价格,为缩小剪刀差做了许多的工作。 剪刀差scissors difference of price剪刀状价格差的简称。是工农业产品交换比率变动呈剪刀状扩大趋势的形象概括。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有以下几种: ❶工业品价格上升,农产品价格下降; ❷工业品价格不变, 农产品价格下降; ❸工业品价格上升, 农产品价格不变; ❹工农业产品价格都上升, 但工业品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 ❺工农业产品价格都下降, 但工业品价格下降幅度小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上述变动趋势按时间顺序绘制在坐标图上, 呈现出工业品价格指数曲线总是在上,而农产品价格指数曲线总是在下, 而且两条线的距离越来越大, 犹如张开的剪刀形状。 剪刀差概念的由来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苏联。苏联从1921年起,开始恢复国民经济的和平建设时期,托洛茨基等人主张实行“超工业化”必须要有高度积累,这个积累只能从农民身上取得。后来,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把这种主张概括为“社会主义积累的客观规律”,就是公开用行政手段由价格管理机构人为地保持“价格剪刀差”,通过工业和农业两个部分在市场关系中的不等价交换,即国家工业应利用其独有的垄断地位,实行“一种旨在剥夺各种私人经济的价格”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并认为这种办法比直接征税更为有效。由于这种主张的影响, 1921~1922年间, 苏联工业品价格上升幅度超过了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幅度。1923年秋,工农业产品价格上升幅度的差距达到了高峰, 农民出售农产品以后买到的工业品同1913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例如农民在1913年出售一普特黑麦的收入, 平均可以买到5.7俄尺印花布, 或0.16普特食糖,而1923年只能买到1.5俄尺印花布或0.06普特食糖。用黑麦交换上述工业品的能力, 1923年只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5~40%。这种情况下, 农民便竭力缩减对工业品的需求, 并停止出卖谷物, 工业品出现销售危机, 工厂面临倒闭的威胁。1923年11月29日《消息报》发表了加里宁的著名文章, 提出应降低工业品价格, 缩小剪刀差。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肯定了剪刀差政策,并对剪刀差作过如下解释:“农民除了向国家缴纳普通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外, 还要缴纳一种超额税, 即在购买工业品时多付一些钱, 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这种超额税就叫剪刀差。斯大林肯定了实行剪刀差政策是必要的, 并且指出, 提高粮食价格必然导致工人工资和工业品价格上涨, 占便宜的是富农、富裕分子和其他富足阶级。1929年以后, 苏联的剪刀差政策逐步理论化,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苏联的剪刀差理论, 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价格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把剪刀差政策作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一个重要途径。 剪刀差的表现形式 主要有以下两种: ❶剪刀差概念是从价格动态比较中产生的,亦称“比价剪刀差”。它以工农产品的比价关系比较正常年份的价格指数为基期, 然后用报告期的工农产品价格指数各自同基期相比较, 计算出比价关系是不变、扩大或缩小。苏联20年代研究剪刀差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价格为基期。 ❷以价格偏离价值程度表现的剪刀差, 亦称“比值剪刀差”。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 以原材料改变和生产成本的升降, 在工农业各部门之间是不平衡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产品价值量的变化。如果价格的变动与之不相应, 那么, 比价剪刀差就不能科学地反映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比值剪刀差”即直接计算某一时点(年份)工农业产品价格同各自的价值背离的程度。如果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 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 就是存在剪刀差。反之,则是反剪刀差。也有人主张,由于工农业有机构成存在差别, 应该以工农产品价格各自背离其生产价格的程度来确定是否存在剪刀差。 剪刀差的计算 通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❶价格动态计算法:剪刀差的相对量(以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指数为基础)=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 ❷价格偏离价值计算法: 剪刀差的相对量=(按价值计算的农产品收购总量-按实际计算的农产品收购总量)÷按实际价格计算的农产品收购总量。 剪刀差price scissors剪刀状价格差的简称。一般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因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而出现的差额。因这一差额在图表中按时间序列呈剪刀张开状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及其发展趋势。当工业品涨价速度快于农产品涨价速度,或工业品价格不变而农产品降价,或工业品涨价而农产品价格不变,或工业品降价速度低于农产品降价速度,或工业品涨价而农产品降价时,都会出现剪刀状价格差。从历史发展看,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占有先进技术的工业资本家在与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民交换产品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利用剪刀差剥削农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剪刀差还反映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