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劝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劝学》

战国后期赵国荀况所作的《荀子》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专论教育问题的名篇。《学记》重视环境的作用,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肯定教育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和人的区别决定于教育,人的成就在于“善假于物”,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圣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做圣人。强调以“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说教育“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习礼义法规是做人所必要的,“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学记》主张学思结合,提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思——行的过程,特别重视行,反对“学杂志,顺(记诵)诗书”,反对教条主义的学习。强调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说:“不积蹞步,不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过程,道德性操是一个不断培养、提高的过程,学习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教学要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易难程度,逐步深入进行。提出学习要有恒心,要“锲而不舍”,象雕刻一样,“锲而舍之,朽木不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虚心求实,埋头钻研,专心致志。《劝学》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训练,认为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德操,达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认为道德修养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要择善而从。《学记》中有一句名言:“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讲的既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也是讲学习无止境,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道理。

劝学

《荀子》篇名。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善假于物”的结果,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修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劝学

散文篇名。战国末期荀子作。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强调了勤学、专一、礼法、贤师、益友的作用。条理井然,论证有力,较多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是一篇有影响的论说文。

劝学

《吕氏春秋》篇名。阐述了疾学和尊师的思想。认为人之不能忠、孝,“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而“疾学在于尊师”,童蒙没有尊师重道的内在要求,就不会学到理义, “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要求童蒙“事师犹事父”,认为只有这样师才会“尽智竭道以教”。

《劝学》

节录于《荀子·劝学》,战国荀子撰。该文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后天加强学习、修养的必要性以及应持的用心专一、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文章在论述中运用了一连串比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喻后学居上;“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喻环境易人,比比皆是,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形象生动性。该文语言形式也极富特色,通篇使用对仗、排比,语句十分整齐有力,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对仗已十分工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排比也极有气势。总之,这是一篇规整而充满形象的议论散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