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功利主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功利主义gonglizhuyi

在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史上,功利主义是指以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的一种伦理学说。它把个人利益看成人类行为的基础。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最本质的概括,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功利主义还有广义的解释。在阶级社会中,各种学说、理论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反映,都可以说是功利主义的,只不过是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功利罢了。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即革命功利主义,它追求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功利。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以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这种功利,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与全人类利益相一致,因而没有狭隘性。这种功利主义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因而它既符合伦理学上的认识论原则,又符合道义原则,它与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存在着本质区别。

功利主义Gonglizhuyi

一种把功利或效用作为行为原则和评价标准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趋乐避苦是人的先天本性, 衡量行为善恶的根本标准是看其能否满足个人利益, 使人快乐的为善, 使人痛苦的为恶。功利主义思潮渊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智者派。近代功利主义思想起源于霍布斯、洛克等人的经验论。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逐步系统地表述了功利主义原则。他认为,趋乐避苦,保存自己的生命,谋取个人的幸福是人的本性, 但追求个人利益不能违背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 要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 合理利己主义应当成为人们遵循的普遍的行为准则。19世纪英国的边沁是功利主义的系统化者和主要代表。他认为“效用原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道德的最高原则。他把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功利原则的同义词,却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抽象,个人利益才是唯一现实的利益。约翰·密尔继承、发展了边沁的思想,正式提出 “功利主义”概念,著有 《功利主义》一书。他不赞成对行为采取极端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除了利己主义原则之外, 他把利他主义原则纳入自己的体系,主张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功利主义学说的形成、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马克思主义不一味否定功利主义,强调集体的、人民大众的功利, 而非个人的功利。

功利主义

又译《功用主义》。英国约翰·穆勒的主要伦理学著作,1863年出版。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第一次使用“功利主义”一词,并明确了功利主义的一些概念。不赞成边沁关于快乐只有量的区别的观点,认为快乐还有质的区别,“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提出了新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制裁理论,认为功利主义的最后制裁是人类的良心和社会感情,功利主义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本能。还论述了公平和功利的关系。

功利主义

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论理学说。19世纪英国边沁提出功利原则,成为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把快乐和痛苦作为行为的动机,而把功利作为道德的标准,认为“个人利益是唯一的现实基础”、“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合”。这就不可避免地导向个人主义。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是一种剥削阶级的理论,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原则在道德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而主张不追求一己私利的无产阶级功利主义,即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服从并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功利主义

英国伦理学家约翰·穆勒著。1863年出版。功利主义起源于昔勒尼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由边沁发展而为系统的伦理思想体系。《功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学说,并首次使用“功利主义”的概念。认为行为愈能增加幸福就愈正当,而愈能产生不幸、痛苦就愈错误;幸福不仅有量上的不同,还有性质上的不同。除兽性的快乐外,人的快乐应包含着更多的内容:与其做满足的猪,不如做不满足的人;与其做笨蛋享受安逸,不如做苏格拉底而惨死;幸福的内容就是宁静和兴奋,宁静中有轻微的兴奋就可以满足,而在高度的兴奋中则可以承受很大的痛苦。幸福是人类的唯一目标,美德只是避免痛苦达到幸福的一种手段。此书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制裁。在外在方面,人希望得到他人或上帝的好感,害怕引起他人或上帝的厌恶,从而促使人们执行上帝的意志,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内在方面,不履行义务能在心里引起或轻或重的痛苦,即人类的良心和社会感情是贯彻功利原则的根本保证。此书最后一章,论述了功利和公道的关系;认为基于功利的公道是道德的主要部分,也是无比神圣和最富有约束力的部分,公道恰好就包含在功利或最大幸福原则的意义之中。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肯定为他人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是善的。功利主义判断行为的正当与错误的标准,不是行为者自身的幸福,而是公众的幸福。不过,功利主义只讲效果不讲动机是很片面的,也是很难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的。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18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耶利米·边沁 (1748—1832) 创立的伦理哲学体系。边沁把功利,特别是“最大多数人的幸福” 作为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其主要著作有 《政治经济学教范》、《道德和立法原理》 等。边沁认为功利是道德的最高准则,个人幸福是他的快乐的最大总和,社会只是一个假想的团体,是个人的总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是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既是道德善恶的标准,又是立法优劣的标准。关于如何调解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幸福上的矛盾,功利主义认为,作为整体一部分的个人,只能在整体的利益中获得自己的幸福,而从长远来看,少数人将由于社会幸福的增进而分享其利。这种观点,实质上掩盖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边沁的功利主义必然导致个人主义,这就构成了功利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相结合的重要纽带。边沁认为,追求个人私利是正当的,不应当受到任何干涉。伦理上的个人主义,为政治经济学上的个人主义提供了一个哲学基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相结合,赋予18世纪个人主义以一个新的生命。边沁的功利主义对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李嘉图、詹姆斯·穆勒、约翰·穆勒、杰文斯、萨伊等人,在这方面都是功利主义的追随者。李嘉图的经济自由主义就是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边沁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惟一合理、永恒的自然关系,认为资本主义关系完全是和谐的。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利用三分法抹煞各个社会生产之间的本质差别,以此来证明资本主义是永恒的,这正是受了功利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的结果。总的说来,功利主义者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们判断行为的标准。虽然功利主义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对议会颁布的改革有较大影响,但它对理论经济学著作的影响却不大。在古典经济学家中,只有约翰·穆勒及其子J·S·穆勒是真正的功利主义者,而惟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J·S·穆勒根据效用的均等牺牲说发展出来的税 收理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