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劳役地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劳役地租labour rent

封建地租的原始形态。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并通过超经济强制,迫使农民每周为地主进行一定时间的田间劳动及其他劳动。又称劳动地租、徭役地租。在这种地租形态下,农民为领主的劳动(剩余劳动)和为自己的劳动(必要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是地主直接占有农民剩余劳动的地租形式。
劳役地租以封建社会初期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的劳动方式为基础。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助法,农民在耕种自己份地同时,要为贵族耕种。到周朝,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把部分土地分给公、侯、伯、子、男、附庸等各级贵族,各级贵族再将份地分给庶民。领得份地的庶人,需为贵族耕种保留地——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种助耕公田制,周人称为籍。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助耕公田的劳役租已逐渐衰落。但劳役租的残余形式一直保持到民国。安徽徽州、福建永安、江西等处都还有佃仆存在,当地主家有婚丧喜庆、过年、扫墓时,佃仆要为他们提供无偿劳动。
在劳役地租形态下,农民占有一块份地和必要的生产工具,独立经营农业和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因此,地主要从农民身上榨取剩余劳动,除了土地所有权外,还必需有超经济强制。凡实行劳役地租地方,农民都是在地主管家或监工监督下进行劳动的。王畿之地,由天子委派农官监督庶人在籍田耕作。其他耕地管理,亦由各阶层大小官员负责。由于农民被束缚在地主土地上,没有迁徙自由,对地主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在棍棒驱使下,对劳动没有丝毫兴趣,并经常以怠工、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耕种公田的劳动力来源逐渐枯竭,生产状况不断恶化。到春秋时期,劳役地租已无法继续维持,迫使封建地主改变剥削方式,把原来强迫农民耕种的那一部分土地交给农民自己经营,全部时间由劳动者直接支配,以缴纳一定比例的农田产品代替原来的劳役。这样,劳役地租就逐渐向实物地租过渡。

劳役地租

又称“徭役地租”。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在旧中国通称“力租”。指农民(或农奴)在地主的强迫下,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以一定的时间在地主的土地上进行无偿劳动。在劳役地租形式下,地主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份地,分给农民耕种,收获归农民所有;另一部分由地主直接经营,强迫农民耕种,收获全部归地主占有。农民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完全分开,农民关心自己份地上的劳动,对为地主的无偿劳动全无兴趣,用怠工、逃亡等方式反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逐渐为实物地租所代替。

劳役地租rent in the form of service

又称徭役地租、劳动地租、力役地租。通称力租。封建地主在自然形态上直接占有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的经济形式。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借助于超经济强制,迫使农民(农奴)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在地主经营的土地上,无偿地进行一定时间的耕作劳动以及其他各种杂役。在这种地租形式下,农民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自中原地区开始,劳役地租逐渐衰落而被实物地租取代,残余却保持到清末,有的到民国年间。

劳役地租

最早的一种地租形式。土官把官田分给农奴耕种,农奴要给土官服各种各样的无偿劳役,可不交租、不纳税。但劳役名目繁多,农奴负担极重。


劳役地租

封建地租的一种形式,农民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在农奴主的土地上进行的无偿劳动。民国年间,壮族地区的土官制度虽然废除了,但思恩(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壮族地区还存在着比较完整的劳役地租形式。通常是地主供给小屋一间,薄田数亩,农民便需全年为地主服劳役。邕宁、武鸣、宾阳、龙州等县劳役地租作为实物地租的补充形式,它的某些残余部分,还存在于实物地租之中。佃户常年要为地主当车伕、轿伕,节日要为地主服杂役。有些地主自己经营一些田地,佃农也得提供几天无偿劳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