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4 包拯北宋官吏。屡次上书论斥权幸大臣,要求仁宗明听纳、辨朋党等。知开封府时,廉洁明断,执法严峻,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平反冤狱,抑制豪强,贵戚宦官无不惮惧。民间呼之为“包侍制”,时人有“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曾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御史府得自举属官等。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对法律职业道德很有影响,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有《包孝肃奏议》。 141 包拯999—1062宋名臣,著名清官。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进士,曾任州、县官,累迁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其为官以铁面无私、严格执法、刚直不阿、断讼明敏著称。知庐州时,舅父犯罪,依法鞭挞;在开封时,令讼者直至堂前,自陈曲直,杜绝奸吏,京师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视其为清官楷模,称为“包青天”。在法律思想上,强调立法必须公私两便,既利于国,又无害于民;反对随意变更法令,主张“法存画一”;提倡务德慎刑,明正赏罚。其门人张田编有《包孝肃奏议》10卷行世。 包拯999—1062Bao zheng北宋大臣。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曾建议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加强对契丹的防御。任开封知府时,以廉洁著称,大开府门,使百姓能直上公庭,自陈冤情。他执法严峻,赏罚分明,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由于为官清正,办案公允,被誉为“包青天”。其事迹在民间长期传颂,成为戏曲、小说的题材。 包拯999—1062Baozheng北宋大臣。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进士,知天长县。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加强对契丹的防御。后历任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馆直学士,曾知江宁(今江苏南京)、开封等府。在朝时,直谏仁宗明所纳、辨朋党、抑制宦官,贵戚特权,主张便民便利,正刑明禁,反对贪赃枉法,劳民伤财。任地方官时,清廉明断,平冤狱,抑豪强,嫉恶如仇,执法公正,为人刚正不阿,颇有政绩。知开封府时,大开府门,使百姓能直上公庭,自陈冤情,防止吏役从中作弊。又敢于惩治不法权贵,曾拆除宦官侵占惠民河所建立的私人园林。为官清正廉明的名声妇孺皆知,人称“包待制”、“包龙图”,“包公”。当时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说。后迁御史大夫,曾请裁抑宦官,节省经费,并弹劾三司使张方平、宋祁等人的不法行为,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死后谥孝肃,遗著有《包孝肃奏议》。其事迹在民间长期传颂,为戏曲、小说、评书之题材,至今仍有许多关于他的文艺作品受到群众欢迎。“包公”、“包青天”成了“清官”的代名词,作为封建社会里好官的形象而深入人心。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司法、监察官吏。字希仁。庐州(今属安徽合肥)人。官至枢密副使。“以法律提衡天下”是包拯以法治国思想的集中反映。主张立法应于国有利,于民无害,治平之世不宜用重刑;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以防失信于民;必须赏罚分明,执法公正;敢于谏争,不畏权贵。国家应“选廉干中正之人”任司法官吏,防止冤狱。包拯自奉清廉,执法不徇私情,堪称“清官”之范。遗著有宋人张田所编《包拯集》。 包拯见“法学”中的“包拯”。 包拯999—1062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妇孺皆知其名。卒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包拯集》。认为“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安民”既要以法,也要以德。以法治民,以德化民。治国应当“德”、“法”并用,以德为主,乃至“任德而不任刑”。主张为人臣就当尽忠,为人子就该尽孝,为官就要清正廉明,执法如山。并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十分注重道德践履,言行一致。其事亲孝亲,10年而无宦意,历来被传为佳话;其铁面无私,法不徇亲,至今犹为人所称道。其他如访民疾苦、弹劾贪官等行为,由于在客观上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故而被誉为“青天”。实际上,包拯的一切言行都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今合肥市)人。天圣间举进士,历任大理评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其事迹为旧小说和戏曲取为题材,流传日广,被作为“清官”形象,为历代民众所称颂。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中华书局于1963年出版了《包拯集》。 包拯999—1062字希仁,合肥人,北宋大臣。少年抱负远大,读书刻苦。仁宗天圣间考中进士。旋任天长县知县。康定元年(1040)改任端州知州,深入民间察访,关心人民疾苦。后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等职。以后又改任瀛州、扬州、庐州、池州、江宁等知州,后升为开封知府,再进入朝中任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要职。包拯为官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严于律己,执法如山,时人谓“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百姓誉之为“包青天”。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