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古观象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10 北京古观象台

原名“观象台”或“瞻象台”。位于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39)。在元司天台旧址附近以元大都东南角楼为基础,台高五丈。明代台上设置仿宋、元代天文仪器制造的浑仪、浑象、简仪,台下设圭表和漏壶。清代开始采用西方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先后制造了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还将台扩展。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文仪器遭德、法侵略军洗劫(后分别于1902年、1921年归还)。1931年浑仪、简仪、圭表、漏壶等七件仪器迁至南京,现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目前仅存清代八件铜质仪器陈设在台上。自明代正统年间到1929年,观象台保持连续观测近500年,是世界古天文台连续观测历史的最长纪录。观象台建筑完整,造型、花饰、工艺保持了中国传统特点,仪器配套齐全,吸收西方大型天文仪器的结构特征,这些均成为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隶属于北京天文馆。

北京古观象台

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其中:浑仪,铜铸于1437年;测星体位置的玑衡抚辰仪,铸于1744年(清乾隆九年);测两星间角距离的纪限仪,制于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天体仪;地平经纬仪等5件,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曾被德国掠去,1920年6月10日启运,1921年4月7日抵京归还。简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地平纬仪等5件,曾被法国掠去,1905年归还。1921年运回北京,10月9日复原后正式展出。1931年部分仪器南迁,1935年安放在紫金山天文台。1954年观象台归北京天文馆。1956年5月1日开放。1979年8月16日夜,古台在雷雨中局部坍塌。修复后,1983年春重新开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