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 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剧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19世纪初叶已趋于成熟。300多年来,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格,流行于晋北、内蒙古、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扩展的产物,是蒲剧北上演出留下的剧种,逐渐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融化而形成的新的剧种。北路梆子老艺人代代相传,有几句顺口溜:“生在蒲州,长在忻州,红火在东西两口(指张家口至包头一线),老死在宁武朔州。”宁武县、朔县一带是山区,许多老艺人上了年纪之后,到这一带搭班混饭,直至老死,可见这一带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过去的北路梆子演员中,不少演员是蒲州人,道白也说“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请蒲州老师教戏。虽然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关系密切,渊源很深,但其剧目内容,表演手法,以及音乐旋律都不同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腔调高亢、激越,表演强健有力,音乐节奏直爽慷慨,表现了塞外人民强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晋北人民的喜爱。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