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医学模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医学模式医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职业活动方式的总体概括。它涉及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医德观等一系列观念,反映一定历史阶段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特征和趋势,是医务工作者从事医疗实践和医学科研的指导思想。每一种医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规模相适应的,同时又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一般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始医学阶段的神灵医学模式,是人类早期对自身生理、病理无知和对疾病恐惧的产物,它视疾病为鬼神所致、祖先作祟,使原始的医药活动及卫生习俗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巫术的色彩。经验医学阶段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常把对自然界所观察到的一般理性认识即自然哲学,直接用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和病因,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实验医学阶段的机械医学模式,注重应用近代物理学、化学的成就来探讨人体结构与功能,它对于冲破宗教神学的羁绊,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带有经验论和机械论的片面性。近代医学阶段的生物医学模式,亦称传统医学模式,立足于生物科学去看待人体的疾病和健康,认为人体的每一种疾病都必须而且可以在器官、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或化学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或理化的原因,都应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它标志着人类认识、防治疾病的能力大大提高,但由于它仅仅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机体,忽视了心理、社会诸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往往造成人们单纯用生物医学的观点解释病因,使医学限制在疾病治疗的狭窄范围内,因而必然为现代医学模式所代替。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1977年由美国纽约州罗彻斯别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医学理论家恩格尔首先提出来的。现有人把它进而扩展为生物心理社会伦理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伦理生态医学模式。其主旨均要求把人作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全面系统地从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等方面,来综合认识人类健康和疾病,采取更为完善的防治措施,为人类提供身心整体健康的服务。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不仅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深化,也有力推动了医德观念的进步,它进一步强化了医务人员对社会和患者的道德责任,对医务人员的医德情感、智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以关心同情病人,维护病人生命为要意的传统医学人道主义,上升到为全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促进社会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新境界,并为解决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