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六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六国东晋时期北方十六个割据政权的总称。主要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上层分子建立,故又称五胡十六国。西晋建武元年(304),刘渊称王,建立前赵。接着,先后有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等建立。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十六国历时135年。其中建都于长安、苑川、乐都、姑臧、张掖、酒泉、敦煌等丝绸之路重镇或统有这一带部分地区者,计11国。 十六国Shiliuguo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止在北方及巴蜀地区出现的割据政权的总称,亦作时代名。汉魏以后, 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广泛分布于长城南北。他们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 或充当佃客,或被迫为兵,或沦为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西晋末年, 他们与汉族人民一起奋起反抗, 而少数民族的贵族乘机建立割据政权。从永安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 匈奴、羯、鲜卑、氐、羌、賨(又称巴氐) 和汉人割据政权更相迭起。其概况如下: 十六国历史时代名。亦作为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时期,在北方及巴蜀地区出现的割据政权的总称。汉魏以后,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广泛分布在长城南北,他们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或充当佃客、或被迫为兵、或沦为奴隶 过着悲惨的生活。西晋末年,他们与汉人一起奋起反抗,而其贵族和上层分子乘机建立割据政权。从永安元年 (304) 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羯、鲜卑、氐、羌、賨 (又称巴氐) 和汉人割据政权更相迭起,先后建立了汉 (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等政权,史称 “十六国” (由北魏史家崔鸿《十六国春秋》 而得名)。因十六国政权多是匈奴、羯、氐、鲜卑、羌五个少数民族所建,故旧史上又称“五胡十六国”。实际上当时在北方建立割据政权的不止这五个少数民族,也不止十六国,还有冉魏、代、西燕等。地区也不仅限于北方,而且它们也不是同时并存的。十六国与东晋王朝南北对立。十六国时期战乱相继,政权更迭频繁,人民备受疾苦,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不过另一方面,各民族交错杂处,接触广泛,因而也促进了各族之间的融合。 十六国Shiliuguo时代名。是指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结束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这135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或同时在北方和巴蜀地区建立的16个政权。它们是:刘渊建立的汉、前赵(304—329);李雄建立的成汉(304—347);张轨建立的前凉(301—376);石勒建立的后赵(319—350);慕容皝建立的前燕(337—370);苻洪建立的前秦(351—394);姚苌建立的后秦(384—417);慕容垂建立的后燕(384—394);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385—432);吕光建立的后凉(386—403);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397—414);慕容德建立的南燕(398—410);李暠建立的西凉(400—420);赫连勃勃建立的夏(407—431);冯跋建立的北燕(407—436);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401—439)。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十六国时代名。西晋末年,进入中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奴役和压迫,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也乘机起兵,建立政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后又称帝于平阳,国号汉。自此直到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止,在长达136年的时间里,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北燕、南燕、五凉(前、后、南、北、西)、夏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一般冉魏,西燕等不包括在内,实际上,十六国只是习惯上的说法,若将这个时期的各割据政权总计在内,达23个之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