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国春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十国春秋

纪传体五代十国国别史。一百十四卷。清吴任臣撰。吴任臣(?—1689),字志伊、尔器,号託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以博学鸿词授检讨,入翰林,承修《明史历志》。为学笃实,淹贯经史,且精于天官、乐律,为时人所称道。除《国礼大义补》、《礼通》、《春秋正朔考辨》、《山海经广注》等著述外,《十国春秋》是其著述中最主要、影响最大的一种。
《十国春秋》体例略仿陈寿《三国志》,“人以国分,事以类属”。凡本纪二十,世家二十二,列传一千八百二十二,又作“纪元”、“世系”、“地理”、“藩镇”、“百官”五表。全书“搜采极博”(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征各类资料达数百余种。其中有关十国君主史事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主要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及欧阳修、薛居正两《五代史》,而众多人物传记,则采自五代、两宋时各种杂史、野史、笔记、地志、类书、文集等。仅以“地理表”而言,所采史籍注出书各者就有《新唐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册府元龟》、《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九域志》、《顺天录》、《五代会要》,以及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志。除正文外,《十国春秋》还以小注的形式,引经据典,或补充正文或辨驳旧史谬误、或备异文以资考证,其体例颇似裴松之之注《三国志》。“其间于旧说虚诬,多所辨证,如田𫖳擒孙儒,年月则从《吴录》,而不从薛史;吕师周奔湖南,年月则从《通鉴》,而不从《九国志》;南唐烈祖世家则从刘恕《十国纪年》及欧史,而不从《江南野史》、《吴越备史》,皆确有所见,其他类似者甚多”。其所修五表“考订尤精,可称淹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六),“《地理表》与欧阳氏《职方考》参观,则五代十国全局如见。至十国之官制,虽大抵沿唐,而一时增改,亦已纷冗不可爬梳。任臣为作《百官表》,甚便考览,尤其妙者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八)。
书中重要历史人物传记后多撰有史论,反映了作者对史事人物的看法。此书的编撰,因时距五代已远,传闻阔绝,书籍散亡,其捃摭群籍,博采钩玄,实不易易。故对所辑史料以多为贵,自谓“卷中偶获琐事纤语,不忍遽弃,时复登载,以资见闻,虽(李)延寿繁猥之讥,知所不免,而心期广搜,珍惜片羽”(《十国春秋·凡例》)。致使该书对史料缺乏熔铸剪裁,冗杂支蔓处不少。其于开国君主,多附会祥瑞征兆,渲染神异,似小说家言之怪诞不经。所传人物,应详而未详者亦复多有。此外,《十国春秋》中亦有史实舛讹处,如卷四十四前蜀列传中《赵蕤传》,将与李白同时的赵蕤错当前蜀时人,时间相差了近二百年。
大约在康熙年间刻行,乾隆五十三年(1788),周昂又据初版刻印,并改正了若干错字。1981年徐敏霞据周昂本进行点校,并将原书与新、旧《五代史》、《通鉴》、马令、陆游《南唐书》、路振《九国志》、《宋史》等史籍互校,对原书的漏字、误字加以补正,并出校记,1983年由中华书局印行,是为较好的一个版本。

十国春秋

一百一十四卷。清朝吴任臣撰。吴任臣 (?—1689),字志伊,清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精通天文、乐律。康熙己未 (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曾参与纂修《明史》,撰《官历志》一篇。著有《十国春秋》、《托园诗文集》等。任臣以欧阳修作《五代史》,于十国仿晋书例为载记,每略皆不详。其书采诸霸史、杂史、小说家言汇成,有吴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后蜀十卷、南汉九卷、楚十卷、吴越十三卷、闽十卷、荆南四卷、北汉五卷、十国纪元世系表合一卷、地理志二卷、藩镇表一卷、百官表一卷。其中五表之考订尤其精密。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史部) 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