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苦农民取得胜利的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于1917年俄历10月,故名。20世纪初,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矛盾更为加深。列宁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实际,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学说。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以及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七月示威被镇压后,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武装起义的方针。9—10月间,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和边疆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土兵不断转向革命。10月25日,领导起义的军事委员会成立。11月7日,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占领各重要据点。当晚,工人、士兵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声为信号,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进攻,次日凌晨占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的内阁部长。当晚,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大会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由此诞生。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由此开始。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苦农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而得名。20世纪初,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成为帝国主义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深受苦难的劳苦群众渴望摆脱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实现这一愿望的惟一出路; 英法与德奥两大帝国主义集团陷于战争之中,无暇东顾; 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为此,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的学说。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标志着民主革命的结束。同年4月,列宁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不失时机地制定了由民主革命迅速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纲领性计划。此后,根据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了4月、6月、7月示威。7月示威遭到了资产阶级镇压,政权完全转入临时政府手中。7至8月间,布尔什维克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由于临时政府坚持帝国主义战争,工人罢工、农民起义连绵不绝,各地苏维埃纷纷接受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9、10月间,全国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号召用暴力推翻临时政府,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的口号,并于10月12日 (公历10月25日) 成立了领导武装起义的军事革命委员会,选出斯大林等5人组成的党总部作为领导核心,还派遣特派员到全国各地组织起义。至10月25日 (公历11月7日),首都彼得格勒基本上处于军事委员会控制之下。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第一炮,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向冬宫攻击,次日凌晨夺取冬宫,逮捕了内阁成员。与此同时,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俄国各地的起义相继胜利,纷纷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称之为 “苏维埃政权凯歌行进”时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起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新纪元,揭开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