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半两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半两钱banliangqian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我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 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 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秦半两钱 半两钱货币。秦铸汉废。《汉书·武帝纪》:“〔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罢半两钱,行五铢钱。” (见: 半两) 半两钱banliangqian秦钱币。1980年咸阳市秦咸阳二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共25枚。铜质,圆形方孔。依大小可分为两种。一种钱径2.7厘米,重5.3克,方孔正面边长0.8厘米~0.9厘米,背面边长0.65厘米~0.7厘米。有郭,钱文“半两”,笔画规整,文有隶意;另一种钱径2.3厘米,重2.5克。“半两”2字较小,模糊不清。现藏咸阳博物馆。 半两钱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发行的统一货币。以铜为之,内方外圆,文曰半两, 重如其文, 为下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