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阳国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华阳国志文集。晋常璩撰。十二卷。璩字道将,江原(今四川崇庆)人。曾仕成(汉)李势散骑常侍,降晋后被任为参军。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广采博搜,于东晋永和十年(354)而成此书。巴蜀之地 原曰华阳 故以名书。但所述亦不限于巴蜀,兼及今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书分巴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等十二篇。据有关传说、注史录、陈寿《益都耆归传》、南裔志等。旁参见闻,载上古迄东晋年间巴蜀地理、人物、文化传统等。记载详尽博杂,为我国早期方志佳本。作者认为一士之行,一民之谣,皆有不可没者,除历史上重要人物如刘先主(刘备)、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李特等设有专章。士女可书者达四百人,兼及蜀郡、南中少数民族地区人物、风俗、物产、传说。如《巴志》中所载大禹治水事迹,《蜀志》所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以及蜀王杜宇(望帝)的传说,《南中志》中竹王(竹中人)的传说等,为研究古代文化、民俗、传说、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此书将地理记载、历史编年、人物传记合为一编,而以人事为主,益以传闻资料,颇具文学价值,对后世方志编纂亦有深广影响。南宋时本书卷三、卷九、卷十已有缺残,李据李大坊本为之参订刊行。现存本以明嘉靖间张佳胤本和刘大昌本为最早。以《四部备要》本和《国学基本丛书》本通行。一九八四年巴蜀书社出版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较为详赡。 华阳国志亦作《华阳国记》。书名。东晋常璩撰。常璩字道将,江原(今属四川崇庆)人,于成汉官散骑常侍,降晋被任为参军。以《蜀李书》为基础,于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扩成此书。十二卷,附录一卷,约十一万余字。现存本以明嘉靖张隹胤本和刘大昌本为早,后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础丛书》本等较为流行。1944年巴蜀书社出版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是书记载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间巴蜀史事。因所记之地为《禹贡》中之梁州,处于华山之阳,故以 “华阳”名书。书中篇目为: 《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全书分三大部分:卷一至四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地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及民俗等; 卷五至九以编年体形式介绍从西汉到东晋百年间,蜀中各代统治者的政治更迭;卷十至十二主要介绍蜀中各界名人近四百人。书后附有《巴蜀图经》。是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将地理记载、历史编年与人物传记合为一编。这既对后世方志编纂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又是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史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道是 “文词典雅,具有史裁。”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区域著名方志。东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璩,江原(今四川重庆)人。曾任成汉散骑常侍,掌著作典册,熟谙蜀事,遂纂是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志为名的地方志。约四十一万字。所记上起远古下止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间巴蜀事。内容分三部分:一至四卷记梁、益、宁三州(相当今四川、陕西汉中和云南部分地区)历史、地理,但以地理为主,类正史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主记公孙述、刘焉、刘璋、蜀汉、成汉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似正史本纪;但详于正史。十至十二卷记三州自西汉至东晋的“贤士列女”等,相当“正史”列传。合地理、编年、人物于一体。地理主记各州历史、郡县沿革、治城、著名山川、道路,物产、风俗、民族、官宦政绩等,多为《后汉书》所据。特别对巴蜀古史、李冰修都江堰、诸葛亮征战事,以及对西南古代民族等记载颇详,为他书所不及。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代地理、历史、经济、民族珍贵资料。蜀汉事迹和蜀晋间史事也较《三国志》和其他史书完备,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一部重要历史地理著作。最早刻本为北宋神宗元丰成都刻本,已失传。今传世多明、清刻本与抄本。有明铜梁张佳胤刻本、廖寅题襟馆本和1984年巴蜀书社刘琳校注本。 华阳国志地方志。十二卷。西晋后期常璩编撰。常璩(生卒年不详),字道将。出生于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庆)的世家大族。幼好学,成汉(304—347)李势时任散骑常侍,掌理著作。这个职务使他接触大量文献资料并作调查研究。在常璩以前,各种方志见于记载的已达百余种,巴蜀地区撰作之风尤盛,方志可考的有二十多种,如《蜀本纪》、《蜀后志》、《三巴记》、《巴蜀耆旧传》等,分别侧重于历史的、地理的、人物的不同方面。常璩就是在广泛吸取以前各种方志的材料基础上,参考《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等全国性的历史著作,再加上成汉的档案材料以及他本人的亲身见闻,完成了《华阳国志》的编撰。这书最初也叫《华阳国记》,郦道元《水经注》中简称为《华阳记》,是我国现存最早而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叙述自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梁、益、宁三州地区(今四川及陕西汉中、云南一部分)地理、风俗等。因该地原属《书·禹贡》梁州,取其“华阳黑水惟梁州”之“华阳”为书名。多为《后汉书》所据。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参见“方志学”中的“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古地方志书名。东晋常璩作。十二卷,附录一卷。所记地区相当《禹贡》梁州之域,“华阳黑水惟梁州”,因以名书。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论》、《后贤志》、《序志》、《三州士女目录》等篇,记述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期间巴蜀史事。此书把历史、地理、人物三者结合起来,汇于一编,开创了地方志综合编纂的先例,是中国现存最早以“志”为名的地方志书。参见“常璩”。 《华阳国志》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一部重要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东晋常璩撰。12卷。永和四年至十年 (348年~354年) 间成书。记录从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347年) 期间巴、蜀史事。地域包括晋代梁、益、宁三州地区 (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尚书·禹贡》说 “华阳黑水惟梁州”,古梁州东至华山之南,西极黑水之滨,正是这片地方,故以 “华阳” 名书。卷一至卷四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卷五至卷九为《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卷十为 《先贤士女总赞》,卷十一为 《后贤志》,卷十二为 《序志》 及《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益梁宁三州两晋以来人士目录》。就内容而言,此书是历史、地理、人物的三结合;以体裁而论,则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的三结合。开创了中国地方志编纂的新体例。作者是蜀郡江原 (今崇州市) 人,对蜀事见闻亲切。书中所述多为 《后汉书》所依据,蜀汉事迹和蜀中晋代史事也较《三国志·蜀志》和其他史书为备。该书南宋时已有残阙。清代有顾广圻校廖寅刻本,较佳。 华阳国志十二卷,附录一卷。晋常璩撰。常璩,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字道将。少好学,仕成汉为散骑常侍,掌著作。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他劝成汉主李势降。夏为恒温参军,隋主建康。所撰《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有关汉中、四川地区的一部最早而较完整的地方史。另有《汉之书》,但已散失。此书所记始于开辟,终于东晋咸康五年(339)。首篇为 《巴志》、次为 《汉中志》、次为 《蜀志》、次为《南中志》、次为《公孙、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次《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论》、《后贤志》、《序志》、次《三州士女目录》。今所传者为影写本,又有何镗《汉魏丛书》吴琯《古今逸史》及明何宇度所刊三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为最新校注本。 华阳国志书名。东晋常璩撰。共十二卷,另有附录一卷。计分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刘后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先贤士女总赞及后贤等十二志。记述自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347)期间,巴、汉中、蜀、南中等地区的史事以及公孙述、刘备、李特等人的活动事迹。作者系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大姓,曾任成汉散骑常侍,故对蜀事颇为了解,其中所记蜀汉及晋时事较为详尽,对濮、叟、昆、摩沙、羌等少数民族的事迹偶亦涉及。如记成都人禽信在越巂(今四川西昌一带)当官“为夷所得,传卖历十一种”;姚超两女为“九种夷”所获使牧羊;蜀郡商人拥有“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以及蜀侯死作石棺石椁,等等,对于探讨四川古代少数民族奴隶制度和石棺葬等问题都有参考的价值。此书南宋前已残阙。嘉泰(1201—1204)年间,李𡉙因采两汉史、陈寿《蜀书》、《益都耆旧传》等书,为之校订刊行。清代有顾广圻校廖寅刻本较佳。 《华阳国志》记述巴蜀地区历史与地理的典籍。东晋参军常璩撰于355年之前。共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刘先主志、后主志、后贤志,大同志、序志等12卷。它以地理志、编年史和人物志三者结合,记载4世纪以前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概况。其中先贤、后贤志及士女目录等收西汉至东晋时期益、梁、宁三州人物近400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