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协同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协同学xietongxue西德物理学哈肯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时所遵从的基本规律。其中自组织系统是重要的内容,如激光器。哈肯在近代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的基础上,把对系统的动力学考察和统计学考察结合起来,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起来,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为阐释非生命系统向生命系统的突变提供了思路。协同学的建立为从物理科学向生命科学的过渡展示了希望。 协同学xietongxue一门研究远离平衡的复杂系统如何通过自己组织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的科学。协同学是一门系统科学理论,它所研究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结构原则上都是其研究的对象。协同学是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哈肯(Haken)首先提出来的。哈肯考察分析了许多不同领域中非平衡有序结构形成的现象,发现了有序结构形成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导致了协同学基本原理的产生。1971年哈肯在一篇题为《协同学:一门协作的学说》的文章中,第一次阐述了协同学的主要概念和思想,并逐渐使之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关于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横断学科。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从而出现新的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遵从着某些普适的规律,至少有以下几点是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组织系统所共有的:❶系统内的子系统自我排列,自我组织,似乎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这些成千上万的子系统;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些大量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才导致了这个“无形的手”的产生。这种无形的手就是序参量。也就是说,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序参量的产生,而所产生的序参量又反过来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 协同学研究自组织系统及演化序列的系统理论。西德科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1927—)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可分为大量子系统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认为系统的每一宏观状态都由大量子系统间的协同运动所决定,结合了量子力学、激光理论等科学新成果,利用现代数学的多维相空间理论,以伺服原理为基本理论,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起来,建立和求解序参量方程,研究协同作用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结构和功能过程的规律,说明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进而到高一级有序的演化进程。已说明了一些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对生物的社会现象的说明还在形成发展之中。 协同学研究非平衡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的综合性学科。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哈肯在研究激光系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典型的远离平衡态时的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化现象,并发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系统的非线性关系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协同学以现代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吸取平衡相变理论中序参量的概念和绝热消去原理,首次真正地将无序与有序统一起来,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适应性较强的学科,对研究复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都有实用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