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泥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泥湾马可曲,贺敬之词,写于1943年。这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革命抒情歌曲,诞生于革命根据地延安。当时,延安军民为渡过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困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荣立丰功的359旅将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江南,在为英模庆功之时,《南泥湾》这首歌便诞生于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之中。曲调极富舞蹈性。全曲共20小节,E大调,2/4节拍,典型的五声徵调式,分节歌形式。由于旋律十分委婉动听,虽然歌词在同一旋律中多次反复,也使人百听不厌。歌曲一开始,音程起伏较大,具有柔美的江南民歌色彩,抒情而舒展的旋律细腻地描绘着荒土变良田的喜庆景色。紧接着出现了非常口语化的曲调,虽在中下声区盘旋但略带有跳跃性,在本来是强拍的音符上又加了重音记号,使歌者语气真挚。尾句出现五度的跳进,使全曲的结尾更添有几分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这首曲子在流传中,常被当成独唱或齐唱、女声小合唱歌曲。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演唱,更增添了歌曲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民族声乐的一个好教材。 南泥湾位于市南偏东,汾川河上游北岸。方圆百里,山峦起伏,风景秀丽。据说清同治时这里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后统治者挑拨回、汉民族互相残杀,遂使此地逐渐荒芜。1941年春至1944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在此屯垦,使南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为抗日根据地度过敌寇经济封锁作出了卓越贡献。1943年9月,毛泽东来此视察并赞许359旅的成绩和方向。今存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视察时的旧居,以及烈士纪念碑等。 南泥湾歌曲名。现代诗人贺敬之所作,马可作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于1943年完稿。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用勤劳的双手,使往日是“荒山”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地方,”这正象歌词中唱到的南泥弯“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这首歌是当时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的秧歌舞《挑花篮》中的插曲,它用优美而热情的旋律,描绘了陕北江南的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这首歌吸取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以载歌载舞的音调和节奏,形成了抒情性与舞蹈相结合的特点。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抒情性长句;后段以节奏跳跃的对比性乐句起转折作用;末句句尾采用五度上行甩腔,使歌曲在欢快愉悦中完满结束。这首歌被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嘹亮甜美的歌喉一直唱到今天不衰,深受我国广大人民喜爱,听到此歌如临其境。 《南泥湾》现代革命歌曲。马可(1918~1976)曲,贺敬之词。40年代初,共产党为打破敌人的封锁,在延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由王震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被派往南泥湾开荒种地,使其成为根据地的粮食基地。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专程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进行慰问演出。《南泥湾》是秧歌舞《挑花篮》中的一段歌舞曲,歌颂了三五九旅的战士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根据地、对八路军的热爱。马可在创作此曲时,有意采纳了陕北、江南两地的民间音乐风格,寓意“陕北赛江南”。其前段用优美的长句,流畅抒情;后段用节奏活跃的短句,明朗欢快,形成对比。演唱时载歌载舞,情绪十分热烈,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