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子语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4 朱子语类南宋朱熹的语录分类汇编,先后经多人收集、整理、编辑,刊刻三种语录,二种语类,最后由南宋末年黎靖德“合五书而参校之”,补遗、正误、去掉重复条目共1150余条,历时30年编成是书。包括97人之记录,共140卷,约计230万字。内容大致分以下几方面: (1)综论理气性学知行; (2)对四书五经的讲解;(3)对孔孟、二程、张载等人的评论;(4)对前朝和本朝君臣、政事、人物的评论;(5)论读书和教育。书中阐述了理在气先的本体论,格物穷理、知先行后的认识论,存理去欲的伦理观,并涉及政治、历史、文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重新点校分七册出版,为最好版本。 176 朱子语类南宋理学重要著作。本书系朱熹讲学语录汇编,由黎靖德编辑定本。其中 《性理》、《学》、《孟子尽心》、《书》等卷对伦理道德论述较多。核心内容为朱熹的“天理人欲”伦理观。首先,对于人性问题,本书提出人是理气合一的产物的观点,认为理构成人的本性,气构成人的形体,由于理相同,决定人有共同的善性,称天命之性;由于气不同,决定人性有差异,称气质之性。气质之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有贫富、贵贱、寿夭等差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统性情”的观点,认为心如水,性则如水之静,情则如水之动,心之运动表现为情,情最易被物欲诱引而误入歧途,因而应特别加以控制;其次,本书特别阐述了“天理人欲”的伦理道德观,提出用“道心”主宰“人心”,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互对立的,“人欲”为万恶之源,必须完全灭掉,才能复归天命之善性。而灭掉“人欲”的方法乃是“存天理”。本书对后期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甚深。 朱子语类宋代语录体理学著作。又称《朱子语录》、《朱子语类大全》,是朱熹(生平见《四书集注》条)与其弟子讲学问答语录的分类汇编。现本一百四十卷。编者南宋黎靖德。 朱子语类又名《朱子语录》。南宋朱熹讲学语录的分类汇编。朱熹和弟子间的问答。弟子们各有所记。原有池州、饶州、建安所刊三种、眉州、徽州所刊二种,李道传辑为四十二卷,李性传等又有续补。黄士毅汇集各条,分类编为一百三十八卷。后王佖又编《续语类》四十卷,均未尽完善。南宋咸淳六年,黎靖德参校各刊本,编定一百四十卷。分《理气》、《鬼神》等二十六门,涉及哲学、政治、史学及自然科学。另有清光绪《刘氏传经堂丛书》刊本等。 朱子语类亦称《朱子语录》。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南宋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根据当时各地刊本相互参校,补遗正误,削其重复,分类编为140卷,成为以后广为流传的较为完备的底本。《朱子语类》所收朱熹语录,始于南宋考宗乾道六年(1170),终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朱熹逝世前一年,详尽地记录保存了朱熹后半生30年间的许多“晚年定论”。分《理气》、《性理》、《学》等26门。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和道德修养方法。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史学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朱子语类》向为学者推崇,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主要版本有:宋咸淳六年(1270)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石门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现在通行的是1981年中华书局编辑的王星贤点校本。 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宋黎靖德汇编。黎靖德生卒年不详。是书亦称《朱子语录》。朱熹既没,门人各记其所闻之语。嘉定八年蜀人李道传始取三十三家,刻之于池州,曰“池录”。嘉熙二年其弟性传,又取四十二家刻之于饶州,曰“饶录”。咸淳初年吴坚采三录所余者二十九家,又增入四家,刻于建安,曰“建录”。又分类编辑曰 “语类”。又嘉定十二年黄士毅编“蜀本”,淳祐十二年王佖续编 “徽本”。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将诸书合并,去其重复谬误,编辑成今本。分理气、鬼神、性理、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书、诗、孝经、春秋、礼、乐,孔孟周程张邵朱子、吕伯恭、陈叶、陆氏、老氏、释氏、本朝、历代、战国汉唐诸子、杂类、作文二十六门类。反映朱熹“有理有气,以理为本,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 “格物致知”说,“天命之性”和 “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强调“天理”“人欲”对立等。广泛涉及政治、史学、自然科学各个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其版本很多,书名、卷数也有差别。有宋咸淳本,明成化九年 (1473) 陈炜刻本,清光绪中三原刘氏刻《刘氏传经堂丛书》本 《朱子语类大全》一百四十卷,宋咸淳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四库全书》抄本,书名为 《朱子语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