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子语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4 朱子语类

南宋朱熹的语录分类汇编,先后经多人收集、整理、编辑,刊刻三种语录,二种语类,最后由南宋末年黎靖德“合五书而参校之”,补遗、正误、去掉重复条目共1150余条,历时30年编成是书。包括97人之记录,共140卷,约计230万字。内容大致分以下几方面: (1)综论理气性学知行; (2)对四书五经的讲解;(3)对孔孟、二程、张载等人的评论;(4)对前朝和本朝君臣、政事、人物的评论;(5)论读书和教育。书中阐述了理在气先的本体论,格物穷理、知先行后的认识论,存理去欲的伦理观,并涉及政治、历史、文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重新点校分七册出版,为最好版本。


176 朱子语类

南宋理学重要著作。本书系朱熹讲学语录汇编,由黎靖德编辑定本。其中 《性理》、《学》、《孟子尽心》、《书》等卷对伦理道德论述较多。核心内容为朱熹的“天理人欲”伦理观。首先,对于人性问题,本书提出人是理气合一的产物的观点,认为理构成人的本性,气构成人的形体,由于理相同,决定人有共同的善性,称天命之性;由于气不同,决定人性有差异,称气质之性。气质之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有贫富、贵贱、寿夭等差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统性情”的观点,认为心如水,性则如水之静,情则如水之动,心之运动表现为情,情最易被物欲诱引而误入歧途,因而应特别加以控制;其次,本书特别阐述了“天理人欲”的伦理道德观,提出用“道心”主宰“人心”,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互对立的,“人欲”为万恶之源,必须完全灭掉,才能复归天命之善性。而灭掉“人欲”的方法乃是“存天理”。本书对后期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甚深。

朱子语类

宋代语录体理学著作。又称《朱子语录》、《朱子语类大全》,是朱熹(生平见《四书集注》条)与其弟子讲学问答语录的分类汇编。现本一百四十卷。编者南宋黎靖德。
《语类》分理气、鬼神、性理等二十六个门类,其中论《四书》的占五十一卷,谈《五经》的占二十九卷,讲哲学及治学方法的约占四十卷,评政治、历史、文学的约占二十卷。在编排上,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源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论问题。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子、孟子、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为传此理者;继又斥异端、排释老、明道统;最后是对历代君臣人物以及政治、经济、法制、科举等制度的评论。《朱子语类》包罗万象,广泛地反映了朱熹的思想。
在哲学本体论上,认为理(或道、太极)是宇宙的最高存在或本体,理和其衍生的气共同构成了天地万物:“自现在之事物而观之,则阴阳函太极;推其本,则太极生阴阳。”(卷七五)又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卷一)这是就世界本原问题而言的;至于具体事物,则“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卷一),又提出“理一分殊”的观点,说:“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然总又只是一个理。”(卷九四)从末溯本即由用到体,万物归结为五行、阴阳,总出于理、太极;从本推末即由体到用,万物分有太极以为体,然而并非万物各取太极之一部分、分割太极,而是“物物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同上)。犹如月印万川,“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卷十八)。
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格物致知就是“即物而穷其理”,通过“今日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的渐进阶段和“豁然贯通”的顿悟阶段,认识理的全体。他批评了吕伯恭只求博观和陆九渊只讲反求,“今人务博者,即要尽穷天下之理;务约者,又谓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者,皆不是”(卷十八)。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卷九)。
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统一,“涵养中自有穷理功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卷九)。二者之间,应“以尊德性为主”。在人性论上,认为人兼有“天命之性”(或曰“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才有天命,便有气质。”(卷四)天命之性是至善的,而气质之性,禀气清者为圣为贤,禀气浊者为愚为不肖。人之一生,就是要克服气质之性中的不良因素,复归到天命之性,也就是要“遏人欲而存天理”。
《语类》中还有不少辩证法的思想因素。认为矛盾对立是普遍的:“天下之物,未尝无对”(卷九五)。用“一分为二”的命题来概括事物可分性和发展性,“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卷六七)。
对于《语类》,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朱熹门人黄干就说:“记录之语,未必尽得师传之本旨”(《池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不可以随时应答之语,易平生著作之书”(《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引)。清人李光地说:“《语类》一篇,系门人弟子记录,中不无讹误冗复,杂而未理。”(《朱子全书·凡例》)尽管如此,《语类》仍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则其内容广泛,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二则《语类》共记载了九十七家所记的朱子语录,其中有六十四家记录了朱熹六十岁以后的语录,即书中较多地记下了朱熹的晚年定论,有很高的价值。对此,朱熹弟子李性传有一个较好的看法:“故愚谓语录与《四书》异者,当以书为正,而论难往复书所未及者,当以语为助。与《诗》、《易》诸书异者,在成书以前,亦当以书为正,而在成书之后者,当以语为是。学者类而求之,斯得之矣。”(《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
现本《语类》,是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编辑出版的。在景定四年(1263),黎靖德根据李道传编辑的池州刊《朱子语录》(1215)四十三卷、李性传编辑的饶州刊《朱子语续录》(1238)四十六卷和蔡抗编饶州刊《朱子语后录》(1249)二十六卷三种,按记录人编排的语录和黄一毅编眉州刊《朱子语类》(1219)一百四十卷、王佖编徽州刊《朱子语续类》(1252)四十卷两种按主题类别编排的语录,综合起来,收遗正误,列出二十六个主题分类编排,出版了景定本《朱子语类》;咸淳六年(1265),又得吴坚所编建州刊《朱子语别录》二十卷编入景定本,出版了《朱子语类大全》,即今本《语类》。
较好的版本有宋咸淳六年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康熙间吕留良天盖楼刻本、清光绪庚辰(1880)贺麟瑞校刻本,日本近人冈田武彦等《朱子语类》合校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的《朱子语类》八册。

朱子语类

又名《朱子语录》。南宋朱熹讲学语录的分类汇编。朱熹和弟子间的问答。弟子们各有所记。原有池州、饶州、建安所刊三种、眉州、徽州所刊二种,李道传辑为四十二卷,李性传等又有续补。黄士毅汇集各条,分类编为一百三十八卷。后王佖又编《续语类》四十卷,均未尽完善。南宋咸淳六年,黎靖德参校各刊本,编定一百四十卷。分《理气》、《鬼神》等二十六门,涉及哲学、政治、史学及自然科学。另有清光绪《刘氏传经堂丛书》刊本等。

朱子语类

亦称《朱子语录》。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南宋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根据当时各地刊本相互参校,补遗正误,削其重复,分类编为140卷,成为以后广为流传的较为完备的底本。《朱子语类》所收朱熹语录,始于南宋考宗乾道六年(1170),终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朱熹逝世前一年,详尽地记录保存了朱熹后半生30年间的许多“晚年定论”。分《理气》、《性理》、《学》等26门。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和道德修养方法。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史学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朱子语类》向为学者推崇,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主要版本有:宋咸淳六年(1270)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石门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现在通行的是1981年中华书局编辑的王星贤点校本。

朱子语类

一百四十卷。宋黎靖德汇编。黎靖德生卒年不详。是书亦称《朱子语录》。朱熹既没,门人各记其所闻之语。嘉定八年蜀人李道传始取三十三家,刻之于池州,曰“池录”。嘉熙二年其弟性传,又取四十二家刻之于饶州,曰“饶录”。咸淳初年吴坚采三录所余者二十九家,又增入四家,刻于建安,曰“建录”。又分类编辑曰 “语类”。又嘉定十二年黄士毅编“蜀本”,淳祐十二年王佖续编 “徽本”。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将诸书合并,去其重复谬误,编辑成今本。分理气、鬼神、性理、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书、诗、孝经、春秋、礼、乐,孔孟周程张邵朱子、吕伯恭、陈叶、陆氏、老氏、释氏、本朝、历代、战国汉唐诸子、杂类、作文二十六门类。反映朱熹“有理有气,以理为本,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 “格物致知”说,“天命之性”和 “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强调“天理”“人欲”对立等。广泛涉及政治、史学、自然科学各个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其版本很多,书名、卷数也有差别。有宋咸淳本,明成化九年 (1473) 陈炜刻本,清光绪中三原刘氏刻《刘氏传经堂丛书》本 《朱子语类大全》一百四十卷,宋咸淳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四库全书》抄本,书名为 《朱子语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