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3 南诏唐初以乌蛮为主体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名称。亦称“蒙舍诏”。原为六诏之一。649年其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政权,治所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至四世王皮逻阁时,合并另外五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最盛时以大渡河与唐为界,奄有云南全部及川南、黔西地区,其政治、经济影响及于中南半岛各地。农业、手工业较为发达。仿效唐朝,建立各种制度。通晓汉文,信奉佛教和道教。除一度依附吐蕃外,大部分时间与唐朝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唐朝授予的云南王等封号。并多次派遣王室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政权历时二百余年,传十三世。后期向封建社会转化。902年为贵族郑买嗣所灭。 南诏Nanzhao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在内,在今云南、贵州一带建立的地方政权。乌、白蛮为今彝族和白族的先民。7世纪后期,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一带,分布着众多的乌蛮、白蛮部落,其中,蒙舍、蒙嶲、越析、浪穹、施浪、登赕最强, 史称“六诏” (诏即王之意)。由于蒙舍诏居地最南, 又称“南诏”。其王为蒙氏, 与唐关系密切。唐贞观二十三年(649),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臣属唐朝。武则天时, 细奴逻子逻盛亲身入唐朝贡。唐玄宗时, 五诏衰微,逻盛之孙皮逻阁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开元二十六年 (738), 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天宝年间(742-756), 由于南诏的向外扩张,与唐发生冲突, 遂背唐而臣属于吐蕃。安史之乱后, 唐朝无暇顾及西南,南诏乘机扩大势力范围。南诏王异牟寻在位(779-808)时,达到全盛,辖区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北部等。南诏的不断侵扰,成为晚唐最严重的边患。南诏政权性质为奴隶制,统治者注意吸收封建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派遣子弟赴成都、长安学习。统治集团逐渐汉化,城邑修建亦仿唐制。大和三年(829),南诏军队曾虏走成都城内数万子女工匠,被俘工匠入南诏后,传授手工技术,对南诏的社会经济和手工技术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南诏晚期,统治集团日趋腐朽,终因内乱于902年亡国。自细奴逻称王,共13主,历时254年。 南诏中国古代地方政权。唐代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因地居其他五诏之南,故名。 南诏亦称“蒙舍诏”。古国名。唐初以*乌蛮为主体建立。原为*六诏之一。因地处其它五诏之南故名。贞观二十三年(649),其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政权,首府在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开元二十二至二十五年(734—737)间,其首领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相继统一六诏,击败*吐蕃,后其子阁罗凤又兼并东爨、西爨地区,使南诏成为雄踞中国西南的一大政治势力。与唐保持密切的联系。除一度依附吐蕃外,大部分时间均接受唐朝授予的臺登郡王、云南王或南诏王等封号。治先迁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旧县城南十五里,犹名大和村)。后迁羊苴咩城 (今云南大理市旧大理县城西)。最盛时,以大渡河与唐为界,奄有云南全部及川南、黔西地区,其政治军事影响及于中南半岛各地。境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其统治中心洱海地区农业、手工业包括冶铁炼钢技术较为发达。吸收中原先进生产技术。部分采用唐朝官制。多次派遣王室贵族子弟赴成都、长安(今西安)学习。使用汉文。信奉佛教和道教。初期和中期处于奴隶所有制阶段, 后期向封建制转化。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902), 为权臣郑买嗣所灭,历传十三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