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雷文案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00 南雷文案

清初著作。黄宗羲著,为作者自定文集,编入书序、论学书、墓志铭、人物传记等,共10卷,外集一卷。本书有关政治思想多集中在卷3卷4以及与友人论学的书信中,体现了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清康熙间刻版印行。《四部从刊·集部》定名为《南雷集》,上海函芬楼有影印本。建国后,中华书局编为 《黄黎洲文集》,校勘搜辑,较为完备。

南雷文案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论著文集。十卷,外集一卷。按书序、论学书、墓志铭、人物传记等分类编排。黄宗羲(生平见《明夷待访录》条)著。
《南雷文案》对当时的学风提出批评,认为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都已完全没落,堕落为空洞的概念游戏,不能也不愿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奈何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留别海昌同学序》)理学家们平日高谈阔论,骂倒一切,盗名欺世,实际却是一些无用、无耻之徒。主张为学当与“治乱存亡”相关,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养成“经纬天地”之才。
在哲学本体论上,书中提出了两个相反的说法。在《与友人论学书》中说:“天地万物以何者为一体乎?苟非是气,则天地万物之为异体也,决然矣。”“大化之流行,只有一气充周其间。”类似的提法,在别处亦有。这是比较明确的气一元论,把气看成天地万物的本体,万物生于兹,归于兹。但《明儒学案自序》中又说:“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所谓“盈天地皆心”,简单地说,就是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心一元论。
对于黄宗羲思想中的这种矛盾,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黄宗羲的“心”与“气”具有等同性,心即气,因而认为黄宗羲在本体论上有泛神论倾向;第二种认为,这一矛盾是黄宗羲哲学探索的一个理论失误,认为黄宗羲是把心具有认识万物之理的可能性说成心具有天地万物之理;第三种认为,这一矛盾反映了黄宗羲前后期阶级立场、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认识论上,书中提出“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心是指思维的器官;本体是指本然状态,先验内容;工夫是指主观努力和体会。这个命题的意思是说: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固有于心中的。《子刘子行状》中说,“盖心无体,以意为体;意无体,以知为体;知无体,以物为体”。“心”本身空明纯净,它是通过“意”、“知”去认识“物”,从而获得认识。这也就是“功夫所至即其本体”的意思。这是对认识论上先验论的批判。
书中还认为做学问不可执定成局,要充分发挥心的认识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认识和把握真理。概言之,即是要“深求其故,求证于心”。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凭自己的理性作出是非判断。而当时的社会却是“六经之传注,历代之治乱,人物之臧否,莫不各有一定之说”,人们若“有一语不与之相合”,就会被指责为“离经”,“背训”,大逆不道。对于这种禁锢思想的“一定之说”,黄宗羲斥为:“肤论瞽言”(《恽仲升文集序》)。
《南雷文案》由作者亲手编定,康熙年间初刻本称《南雷集》,附有《吾悔集》(《南雷续文案》)、《撰杖集》(《南雷文案三刻》)、《子刘子行状》、《南雷诗历》等。有《四部丛刊》影印本。黄宗羲晚年将《文集》删补,改为《南雷文定》,有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四集三卷,五集四卷。后又刊存为《南雷文约》四卷。1959年中华书局将各本所载重新编排,并校勘增补,出版《黄梨洲文集》,同年,又根据《南雷诗历》,重新编定出版《黄梨洲诗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