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卧佛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卧佛寺佛寺名。在北京海淀区寿安山南麓,名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卧佛造像,俗称卧佛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 (627—650),初名兜率寺。元代大加扩建,施工10多年,并冶铜50万斤铸成大卧佛,至顺二年 (1331) 完工后改称昭孝寺,后又叫洪庆寺。明、清均有修建,明朝廷颁《大藏经》置于寺内,改称寿安禅林。清雍正十二年 (1734) 改名十方普觉寺。寺靠山面南,由三组院落组成,山门前有一座四柱七楼彩色琉璃牌坊,过坊后左右是钟鼓楼,中为半园形水池,上有汉白玉石桥直通山门。中轴线上是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东边是斋堂、大禅堂、霁月轩等,西边是行宫院,幽静清雅。卧佛殿为寺内主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元代铸造的释迦牟尼湼槃铜像。长5米头西面南,右手支颐,侧卧于禅床上,左臂平放于身侧,神态安祥。像后石砌须弥座上有泥塑彩十二弟子立像。表现佛湼槃时的情景。卧佛造型浑朴自然,工艺精湛,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皇帝御赐的佛像、供物,至今还陈列于寺内。 卧佛寺中国佛教寺院。在北京市海淀区寿安山南麓。建于公元627~649年。于1320年扩建,1331年完工。原名兜率寺,元至治元年(1321),铸铜卧佛,改称昭孝寺,又称洪广寺,明清两代均不断修建,明称寿安禅林,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称现名十方普觉寺,卧佛寺为其俗称。殿内铜铸释迦牟尼涅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