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原型批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当代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陆续发表的巨著《金枝》和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原型批评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原型”即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被认为是民族经验、情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类型或模式,以神话或图腾崇拜的方式被人们无意识地理解和传递着。神话、寓言等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这种原型的具体表现。原型批评旨在寻找隐藏于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模式,在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中揭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一些基本的文化形态。1957年加拿大文学理论家N.弗莱发表的《批评的解剖》一书,被认为是原型批评的代表作之一。 原型批评原型(Archetype)说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创立的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祖先的经验不断以“原始意象”的形式在种族的心灵上反复出现,这种积淀下来并沿传下去的原始意象就是“原型”。换句话说,原型是“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所公式化了的结果”,是“无数同类经验在心灵上的积淀物”(《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艺术的关系》)。由于荣格的原型说有先验性质,无法用实验等科学方法加以证实,后来加拿大学者弗赖伊(Northrop Frye)对它作了修正。他的《批评的解剖》一书,对原型批评(西方当代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之一)的形成贡献很大。他认为“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就是原型。他还像荣格那样,特别重视神话对于原型的重要意义:“它给宗教仪式以原型的意义,给神的传谕以原型的叙述。因而神话就成了原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