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原始社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原始社会Yuanshi shehui

这一术语有时与“前阶级社会”、“史前社会”并用,特指人类普遍经历的第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原始公社制形态。这是人类社会历时最久的形态,起点至少在二三百万年前,终结于约5000年前左右。其特点是生产力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以打制石器为主,人们被迫结合在以血缘为纽带联结的狭小共同体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社会管理以公有制和利害一致的集体为基础,实行原始民主制,个人严格服从集体,社会关系靠传统、习惯、原始宗教来调整。原始社会在漫长演进过程中,表现形式肯定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材料的局限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别,原始社会的分期或阶段划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各种不同分期法均建立在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在我国较为流行的是两分法,即将原始社会分为血缘家族公社(或原初公社、前氏族公社)和氏族公社两大段。氏族公社段本身又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前者为原始公社制的繁荣期,后者为衰落期。血缘家族公社可能存在于二三百万年前至5万年前,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婚姻关系发展到有所限制的族内婚,如班辈婚。氏族公社时期可能相当于旧石器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乃至铜石并用时代。社会转化为由出自共同祖先、彼此不能通婚的人们结合而成的许多血缘亲属集团,即氏族。若干氏族组成一个部落。当血缘家族从族内婚转为族外婚时,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因此氏族最初是母系氏族。当时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男女地位平等,不存在所谓妇女统治的现象。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明,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深化,男子逐渐成为生产领域主要劳动力,妇女则从事家内劳动,族外群婚上升为对偶婚,家庭在氏族中突出起来,形成自己利益,母系氏族最终被父系氏族取代。父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制解体形式。此间个体劳动代替集体劳动, 一夫一妻制确立,剩余产品增多,为私有财产的产生、确立以及剥削他人创造了条件。动产与不动产的私有化开始,从氏族部落外部获取奴隶并进而把同族人变为剥削对象的过程展开,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现象。社会渐渐分裂为利益不同的阶级和等级,氏族民主制因而向国家转化,终于蜕变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权力组织——国家。原始社会在世界各地解体和国家的产生过程在古代、近代、现代均发生过。最早解体的地区是尼罗河、西河、黄河、印度河流域与爱琴海岛屿(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前3000年代末),以后是希腊半岛、小亚细亚、腓尼基、阿拉伯南部等地区。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000年,旧大陆绝大部分地区和新大陆美洲的中部均出现国家,原始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瓦解。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原始社会史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它的基本理论认识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改造、发展摩尔根思想之后形成的。一百多年来, 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史工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极大丰富、充实了人们对原始社会的认识。

原始社会

以生产资料原始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其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以石器为工具,平等互助,依靠集体劳动,以采集天然食物和渔猎为生。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没有剩余产品,因而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阶级和国家。其最初的社会组织是松散的原始群,群内过着杂交和群婚生活。其后过渡到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产生了按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经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它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其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又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时,剩余产品逐渐增多,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公社内部产生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战俘和一些穷人变成了富人的奴隶,社会分裂为阶级,原始公社制度最终为奴隶制度所代替。

原始社会

即“初民社会” (570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