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尺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尺道五尺道位于盐津县豆沙关,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 五尺道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派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凿从僰道(今四川宜宾)通往滇东北的道路。这一带山势险阻,开凿困难,当时采取了积薪烧石,浇以冷水,使巨石松裂的办法,在悬崖上凿出了栈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派常頞把李冰修筑的道路继续向西南延伸,一直修到今云南曲靖附近。由于这一带山势十分艰险,崖壁直上万仞,巨石难凿,修筑的道路仅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多是栈道,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极大地促进了云南与四川的经济联系。它是“西南丝路”在中国境内三段路之一。 五尺道古栈道名。一称僰道。 五尺道古道路。位于今川南与滇东北地区。秦置。因道宽仅5尺而得名。北起于今宜宾市,经高县、筠连县而入云南昭通地区,南至曲靖市止,大致相当于隋、唐时期的 “石门道”,对加强秦代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联系有着一定的作用。 五尺道亦称“僰道”、“石门道”。秦、汉以来, 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重要交通孔道之一。起自今四川宜宾市, 经庆符、筠连,入云南盐津、大关、昭通,以至曲靖县(市)的道路。秦时凿通, 汉武帝命唐蒙派兵修复。以其地险阨,路面才广五尺,又因沿途多*僰人, 故称“五尺道”或“僰道”。隋史万岁南征, 唐袁滋出使南诏皆经此。《新唐书·地理志》载戎州(今宜宾)有石门县,在今庆符南十里,故又名此道为“石门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