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参知政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参知政事官名。唐代置。此后历代沿置至清代废。宰相佐官。金与宋同。元代其职稍降,排于平章、左右丞之后。明与元同。《宋史·职官志》: “参知政事: 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乾德二年 (公元964年) 置,以枢密直学士薜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先是,已命赵普为相,欲置之副,而难其名称。以问翰林学士陶谷曰: ‘下宰相一等有何官?’ 对曰: ‘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 故以命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别设专位,敕尾著衔降宰相,月俸杂给半之,未欲与普齐也。开宝六年 (公元973年),始诏居正、余庆于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至道元年 (公元995年) 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自寇准始,以后不易。元丰新官制,废参知政事,置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共任。建炎三年 (公元1129年) 复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而省左、右丞。乾道八年 (公元1172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其参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上充,常除2员或1员。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始除3员。故事,丞相谒告,参预不得进拟。惟丞相未除,则轮日当笔,然多不踰年,少仅旬月。淳熙初,叶衡罢相,龚茂良行相事近三年,亦创见也。” 《金史·百官志》: “尚书省: 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左丞相、右丞相各1员,从一品; 平章政事2员,从一品; 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左丞、右丞各1员,正二品; 参知政事2员,从二品; 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 《元史·百官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2员,从二品……”《明史·职官志》:“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 参知政事辽官名。为中书省的官职。官阶低于中书令、左右丞相、知中书省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圣宗统和十二年(994年),邢抱朴曾任该职。其下为堂后官、主事、守当官、令史等官。 参知政事官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起有以他官预宰相事的,所加名号有参议朝政、专典机密、参知政事等,后以 “同中书门下三品” 等代之。宋太祖乾德二年 (964) 置参知政事,掌副宰相。开宝六年 (973),始命赴都堂与宰相同议公事,并与宰相轮日知印押班。至太宗至道元年 (995) 地位稍高,“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 ( 《宋史·职官志》)。参知政事与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同知枢密院并称执政官、与宰相合称宰执。英宗元丰年间 (1078—1085)改制时曾废参知政事,以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代其任。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又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以中大夫以上充,常除2员或1员。嘉泰三年 (1203) 始除3员,每宰相缺位,辄行相事。为使掌政之宰执和主兵之枢密沟通,以宰相兼枢密使,参加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便于处理军政大事。辽、金、元多沿用此名。辽为南面朝官中书省属官,西夏亦设。金尚书省置2人,从二品,与左右丞合称执政官。元中书省、尚书省亦置,从二品,为宰相之副、参议政务。明初中书省置,从二品,洪武九年 (1376) 废。另元代行中书省亦设参知政事,为行省副长官。 参知政事加官名。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加此名。宋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元丰时废,南宋恢复。元代各行中书省也设参知政事,为各行省副长官。 参知政事官名。唐初因宰相之职不轻易授人, 常以他官执行宰相之职, 偶用此称。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参知政事。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沿袭宋制,始于中书省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元史·百官志》:“参政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元代行中书省亦设此职,为行省副长官。 参知政事中国古代官制。唐初宰相的一种加衔,宋初沿袭其制。964年,设参知政事为副相。973年,参知政事增加职权,地位近于宰相。建制为1或2员,偶尔增设至3员。1129年,宋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直至宋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