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92 双关

辞格的一种。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兼有字面字外双重含义的修辞手法。利用同音近音条件构成的称谐音双关,如“世人万般愁苦事,无过死鳖与生梨。”(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利用词语多义性构成的称语义双关,如“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喝够了。”(曹禺《雷雨》)。双关的双重含义以字外含义为主。

双关suangguan

修辞学术语。利用语音或者语义关顾两种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叫做双关。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词语的同音关系构成双关,同音词语可以是同字,也可以是不同字。例如: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❷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鲁迅《狂人日记》)例❶利用“晴”和“情”同音双关,表面上指的是天气阴晴的“晴”,实际上指的是“爱情”的“情”。例
❷利用“林”和“麟”同音的关系,表面上指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徐锡林”,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中的人物“徐锡麟”。徐锡麟是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的领导人之一。1907年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时被捕,不久惨遭杀害,他的心肝被恩铭的卫队挖出来炒着吃了。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双关。例如:
❸他们的死,不过象无边的人海里添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是不久还是淡、淡、淡。(鲁迅《论人言可畏》)
❹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例
❸表面上是讲咸淡的“淡”,实际上指的是平淡的“淡”。例
❹“夜”和“路”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实质是指黑暗统治暂时仍将继续,革命斗争的道路是漫长的。
双关是一种含蓄的修辞方法,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在某种社会背景下或某种特殊场合,有些话不能或不便明说,就需要用双关语。在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双关寓义深刻,富于讽刺性,如例


❹。二是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婉转,富于情趣,耐人寻味,如例❶。运用双关必须注意明暗两层意思要明朗,不能过于冷僻、晦涩。必须使读者能根据生活经验或上下文的交代,悟出深刻含义。

双关Shuangguan

利用语音或者语义的特点,使一个词语或句子同时关顾两重意义的修辞格,叫做双关。双关一般可分为两类:❶谐音双关,即利用词语的同音关系构成双关。例如: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乐府诗集·读曲歌》)“题碑”与“啼悲”同音双关。又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天气阴晴的“晴”与情感的“情”同音双关。
❷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双关。例如: “相君之面, 不过封侯, 又危不安;相君之背, 贵不可言。”(《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以相面为名劝韩信反叛刘邦,例中的“面”、“背”都是双关词。“面”表面上指 “脸面”, 实际上隐含 “面向”的意思; “背”表面上指“背部”,实际上暗指“背叛”。又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例中的 “夜正长”,表面上指不眠的长夜,实际上指黑暗的社会仍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路也正长”,既指人生的道路,也指革命斗争的道路曲折漫长。双关格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在某种社会背景下或某种特殊场合,当本意不便明说时,就利用比较隐晦的双关方法以达意。二是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方法,能够起到含蓄、幽默等修辞效果。运用双关时,必须使语言交流的对象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或语言环境, 透过表面词语悟出深层的含义, 用作双关的词语不可过于生僻、晦涩。


双关Shuangguan

修辞格之一,即用一个词语、一句话而同时涉及到两个不同的事物。它大多是利用了词语的多义性或词的音同音近现象形成的。它必须涉及两个方面,和一个方面的关系是直接的、明显的,一般是对具体事物的说明或描写;和另一个方面的关系是比较隐蔽的、曲折的,往往是一种事物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反映。前一方面是从,后一方面是主;前一方面只是表达者引人联想、想象的引子,后一方面才是表达真意的所在。它有以下几种类型:❶利用语词音同、音近构成,例如“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字关“情”。
❷利用语句的多义性构成,这在歇后语、谚语中常常出现,例如:“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❸语句的意思关涉到两个对象,即俗说的“指桑骂槐”,表面上指甲,实际上指乙。运用双关,要注意语言环境,如可用于需要婉言的场合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是对敌人的冷嘲热讽,或是用于赞赏、同意,增加语言的幽默感。

双关

辞格之一。借助音同、音近或多义的联系,故意使语句同时关涉表里两层意思。双关可以使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言语机智活泼,妙趣横生。在 一定场合也可作为讽刺的武器。双关可分为 三类:(1)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音近的条件构成双关。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蝶恋花·答李淑一》)后 一句中的 “杨柳” 表面指杨花柳絮,实际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2)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如:“ 一下吉普车,在迎接他的人们面前,专家滑了一跤,爬起来后,他情不自禁地扬臂大呼:‘朋友们,我是为你们的北大荒而倾倒的!’”(梁晓声《荒原作证》)例中的 “倾倒”有 “由歪斜而倒下”、“钦佩或爱慕” 两个意思。这例的 “倾倒” 把两个意思都用上了。(3)对象双关: 一句话同时关涉两个对象,也就平常说的“指桑骂槐”。如:“红七是个信得过的机灵孩子,他摇着根小竹鞭儿,在粉架子旁边,找个站得高望得远的地方站着,看起来像打雀子,实际上他的眼珠四下里转呢。一发现有白狗子或者可疑的人,他就尖着嗓子吆喝,‘咄——咄!’小鞭子甩得一阵山响,高兴了他还指桑骂槐地骂两声:‘你们这些狗杂种,专门糟踏老百姓的东西!’”(王愿坚《粮食的故事》)例中的“你们这些狗杂种,专门糟踏老百姓的东西!”表面上是骂“雀子”,实际上是骂 “白狗子”,一句话关涉到两个对象。运用双关要注意所含的里层意思要能比较容易地体会出来,不能太晦涩,否则,就收不到 “言在此而意在彼” 的修辞效果。

双关

修辞格的一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某些词语或句子获得明暗双重意义。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柳”表面指杨花柳絮,实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为谐音双关。

双关

辞格的一种。有意地利用语言文字的语音和语义条件,使一个词或一句话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双重的意义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双关的两层意义中,表面上的意义是次要的,而寓意则是主要的、深刻的。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利用同音、近音的条件构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歇后语中有许多都是谐音双关。如:外甥点灯笼——照舅(照旧)。语义双关是指故意将话语中的一个意义兼指两件事,达到一语两义的目的。“指桑骂槐”就是语义双关。

双关

指借用语音或语义相近、相同的关系,使词或句兼顾双义。宋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别析二十门,以分其礼执,……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词有不羁者谓之‘变态’。”双关可以使文章含蓄,耐人寻味,增强文章表现力。双关一般分“音同形异”和“音形皆同”两类。或称“谐音双关”和“借义双关”(又称“语义双关”),并无二致。“音同形异”指语音相同而字形不一的双关,例如利用“人”和“仁”、“离”和“梨”、“碑”和“悲”、“怀丝”和“怀思”等构成的双关。唐朱揆《谐噱录》:“隋河间刘焯,与从侄炫,并有儒学,俱犯法被禁。县吏不知其大儒也,咸与枷着。焯曰:‘终日枷中坐而不见家。’炫曰:‘亦终日负枷坐而不见妇。’”文中第一个“枷”是本义(动词),后文的“枷”是双关,“枷”即“家”,“负枷”即“妇家”。又宋王观国之《学林》(卷九):“刘应声曰:‘在北曰狄,吹出塞以何妨。’”此处“狄”与“笛”同音,可造成双关。“音形皆同”指语音和语义均同的一类双关,例如利用“骨肉”、“当归”、“远志”、“虎豹”等构成的双关。如《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君之面(字面上指“颜面”,双关“面向刘邦”),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字面上指“后背”,双关“背叛刘邦”),贵乃不可言”。运用双关,必须营构一定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言此意彼,获得双重的意义,否则读者看不出双关的含义,是无法体味这种修辞手法的特殊表现力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1:33